住建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地上更要重视地下

20.10.2014  12:15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地下管线老化、城市内涝、马路拉链、井盖伤人、垃圾围城……我们常听到这样相关的新闻,很可能也曾深受其害。我们难免会问:为什么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这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却越来越凸显?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要开始发力了。昨天,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会上表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城镇化进程、经济增长和民生大计,这一过程中,要重视地上,更要重视地下。那么,过去的欠账怎么还?旧的思路怎么破?新的建设怎么搞?

  陈政高:现在确有一些城市只重视面子,不重视里子,只重视地上,不重视地下,认为地下不出政绩,基础设施不出政绩,尤其不产生经济效益。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的话,点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痛点。

  当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新型城镇化发展又要求新建设施满足进城人口的需求,这时,大力、科学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地下管网等以往被忽略的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先说漏损率高企的自来水管网。据了解,因为地下管线老化,我国自来水平均漏失率高达15.7%,比发达国家高出近10个百分点,每年流失70多亿方,相当于一个太湖。这么多水白白流走,有什么好办法?

  张纪尔:我们有一大批的检测人员,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轮流的检测,我们一年当中能够检测出一千多个渗漏的点。我们对这些检测人员实行责任制,检测水量同他的收入挂钩,一年至少能减少成本至少一千万。

  说话的人,是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纪尔。14年前,浙江绍兴的管网漏损率高达21%,但通过分区计量、前段监测和精细管理,如今降到了4%,这是一个让不少同行吃惊的数据。

  当地的经验,已经在一些地方推广开来,效果也已开始呈现。

  不过,相比查遗补漏的管网老化问题,治理城市内涝、马路拉链、垃圾处理等问题,显得更加棘手。

  今年五月,深圳成了城市内涝的重灾区。而在深圳光明新区,18个政府投资的示范项目已经启动,通过绿色屋顶、生态停车场等工程,增加城市的“海绵度”。现代理念认为,修排水管道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水就近收集、就近渗透,这不仅减少城市排水压力,还补充了地下水。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副局长冯韶辉表示:

  冯韶辉:我们通过透水路面,以前雨水降下来直接排入地下管网,我们现在通过透水沥青把水引导到一个入水口,进入我们的绿化带,绿化带通过下渗,下渗之后渗不完的再排入排水管网。

  政府投资只是试点,长远来看,建设的大头还要依靠社会资本。实际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不全是“傻大黑粗”的投入,只要会念生意经,还是有钱可赚的。

  陈政高:垃圾并不是废物,它只是放错了地方的物品。成都市的同志说,只要有8万户左右的城区垃圾收集权,卖废品的钱,就够垃圾处理费用。如果我们能这样认识问题,马上就会打开一片新的思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园绿地,都可以利用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是利用,购买服务也是利用。今天的城建工作,如果只会抓工程,只会抓项目,已远远适应不了需要了,必须懂金融、懂资本、懂法律法规,主动作为。

  不过,现实中社会资本仍然面对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主管部门如何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仍然面临挑战。

  为解决马路拉链——也就是因为道路底下管线混乱,挖了补、补了再挖的问题,昆明市2003年在彩云路、广福路启动了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把各种市政公用管线敷设在一起,通过专营公司独立运作,市场筹资建设,企业销售,物业化管理,运营收费的机制,把这项需要巨大前期投入,却利好长远的工程做成了,建设成本已经回收大半。

  昆明市城投公司总经理杨晓斌:一次性投资肯定比每一个单位的单独投资额要大,但是综合算下来,我们就节约了整个社会的投资。

  不过,杨晓斌也坦诚,投资公司运营过程中的压力巨大,希望国家能针对综合管廊企业化模式给予更多金融支持并尽快出台相关的定价、确权标准;地方政府也应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杨晓斌:一个是融资的压力,你要筹集资金的来源,目前说实话,融资成本很高、融资风险很高。第二个阻力可能是在销售方面有一些障碍,你知道这些管线使用单位都是强势和垄断单位,他可以通过政府来向你公司施压,要你减免这样那样的费用,但是我是公司化运作的话,减免多了我就生存不下去。(记者庄胜春、安徽台记者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