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动城乡供水融合发展 让农村“喝好水”
福鼎市磻溪镇杜家村(九鲤溪)供水站运用了先进的陶瓷膜一体化净水设备。记者 陈旻 摄
在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村民高兴地用上了自来水。福建省水利厅供图
湄洲岛的三圆式一体化净水设备在工作中。记者 陈旻 摄
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使用的小型模块化净水厂系统,适用于村村连通的山区乡镇。记者 陈旻 摄
莆田壶山自来水有限公司第三水厂供水覆盖周边多个乡镇和片区。记者 陈旻 摄
莆田市东圳水库航拍全景图。记者 吴鹏 摄
核心提示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饮水安全,事关群众的生活大计、身体健康。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农民居住地点多面广,农村供水难度可想而知。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农村供水常受到台风、干旱、工程性缺水的影响。此外,还存在供水规模化程度不高、运营管护水平较低等问题。
“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为让农村家家户户喝上纯净的自来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为载体,推动城乡供水融合发展,让农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享受和城市同质量、同服务的供水。
全域推进
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在福清市高山镇后安村,65岁的村民林传华在自家院子里泡上一壶茶,享受冬日暖阳。“好水泡好茶,现在用自来水泡的茶就很香。”林传华说。
打开水龙头,烧水泡茶,这在城市居民看来十分普通的一件事,在曾经的后安村,却是难以想象。多年来,村民吃的是带咸味的井水,水量不稳,水质不好,“雨来哗啦啦,雨过干巴巴”,井水“用来炒菜都不用放盐”。
后安村所在的福清龙高半岛,有6个乡镇、141个村庄、近50万农村群众。长期以来,片区缺水严重,原有的小型分散水厂无法满足工业和居民用水需求,一些偏僻农村和后安村一样,只能打机井取水。和城市居民一样用上自来水,成了几代人的梦想。
近年,随着福建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启动,福清作为全省首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市)之一,累计投入资金9.16亿元,扩建7万吨水厂、启动新建4万吨水厂,新建供水主干管195.5公里,铺设农村村内供水管网2226公里,打通了供水“最后一公里”。2021年,龙高半岛实现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全覆盖,村民终于告别了“住着别墅喝井水”的历史。
“长期以来,福建省供水城乡二元分割,与城市的规模化供水不同,农村大多依靠小型、分散的水厂供水,由村集体自行管护,不仅水源、水质不稳定,管护运维服务的水平也不高。”福建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此,福建省改变以往“一村一工程”“村建群管”的做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城乡供水分割,在全国率先构建“建管一体、全域覆盖、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供水格局,整合区域水务资源、资产、资本要素,重点推进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建设,逐步建设水源稳定可靠、规模化水厂覆盖为主、小型供水设施为辅、分散供水为补充的供水工程保障体系。
不仅城乡“同水源”,现代化的供水保障服务也深入到各个乡村。在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村民只要打开家门的智能远传水表,用手机扫下二维码,就可以看到即时的用水量,发现有任何问题,村里服务站的值班人员就能随时前来检修。
“以往,大部分农村片区供水工程专业化管理薄弱,运行管护不到位,管理维护资金不足,造成供水保障水平、水质合格率等相对较低。”福鼎市水利局局长刘向东告诉记者,福鼎构建“建所到乡、运维到村、服务到户”的三级运维管护体系,建设一批供水所、供水服务站,并实施“数字水务”工程,将城区、乡镇、村自来水厂全部纳入水务公司管理,让农村居民用上优质自来水。
“建所到乡、运维到村、服务到户”的三级运营管护机制,在福建省各地的乡村都在逐步推进。根据规划,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区,由一家国有水务企业统建统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目前,福建省水利投资集团已签约32个县(市、区);莆田水务集团承担全域城乡供水建设运营;德化、南安、永安等地依托当地城投企业组建实施主体。
专业化管护,替代传统的“群管”“自管”,解决了农村供水后期管理的“老大难”问题,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据介绍,全省共73个县(市、区)开展县级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和审查,其中38个县(市、区)已开工建设。
截至目前,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建成农村规模化水厂48个,在建农村规模化水厂64个;其中50多个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万吨,有的达到10万吨以上,铺设供水管网1.2万多公里,680多万村民与城市居民用上了一样的自来水。
点面结合
因地制宜保供水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下坂村的莆田壶山自来水有限公司第三水厂,这个水厂设计日均供水规模25万吨,供水覆盖周边多个乡镇和片区,一期工程日供水10万吨已投入使用,二期日供水15万吨扩建工程已完成项目可研编制。
在莆田城厢区常太镇的东太村,通过“超滤网小微型净水设备”获取的地下水源,就地产水输出,为这个小村庄的微量用水打开了突破口。在革命老区涵江区大洋乡,设计供水规模3000吨/日的“单个小模块化”大洋水厂正在加紧建设中。这个全自动化控制的水厂建成后,将惠及18个行政村16269人,让山区告别缺少管护、行将停运的老旧水厂。
在莆田市中部的涵江区,丘陵地带乡镇连片,但地势崎岖,供水设施不够健全,供水“片”建设应运而生。正在建设中的涵江乌溪水厂,设计供水规模每日5万吨,建成后将覆盖涵江区7个乡镇和荔城区西天尾镇等连片乡镇群,完善丘陵供水片。
莆田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莆田山区、平原、沿海、海岛等自然地理地貌兼备,水资源禀赋悬殊。为适应复杂的供水条件,莆田全市被划分为金钟水库片区、东圳水库片区和萩芦溪片区三个服务片区,形成“三水源服务三湾”的点、片、面模式。山区地势高的独立乡镇、村庄,采用单个小模块化水厂或简易自来水设施供水,建设供水“点”;丘陵地带地势较高的乡镇,以单一水厂为中心,连“片”供应周边多个乡镇,提高自来水普及率;而在莆田南北洋平原、仙游东西乡平原等平原低洼地带,有超过300万人在此生活,占全市总人口的86.4%,人口密集、用水集中,则采用大水厂、大管网、管网互联互通集中供水模式,有效拓展了供水覆“面”。
在福鼎市,已初步建成“四库两线、环网互补”的规模化供水格局,全市284个行政村中,已有281个行政村以规划建设5座万吨水厂、5座千吨水厂进行“片区”覆盖;而在一些偏远村落,由于地势过高、大水源难覆盖、水质合格率难保证,则通过一体化净水设备,实现单点集中式精准供水,让偏远山村百姓喝上“安全水”。
“农村规模化水厂覆盖率是乡村振兴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重要考核指标。根据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省情,针对沿海、丘陵、山区,区别要求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分别达到90%、85%、80%,辅以小型供水工程。”省水利建设中心的林胜工程师介绍说,福建省创新制定了《福建省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导则》,形成福建特色的规划指标体系,制定符合实际的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比例、分区供水布局和企业化运作、专业化管护、数字化监管等建管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和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创新探索
解决要素保障问题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福鼎市磻溪镇杜家村(九鲤溪)供水站。供水站安装了先进的陶瓷膜一体化净水设备,为周边的赤溪村、蒋阳村和杜家村3000多人口供水。通过膜处理净水装置,流进村民家中的自来水可达到直饮水的标准,且基本实现自动化运行,只需按时简单补充药剂和巡查等,管护简便。
“这个陶瓷膜装置的主要组件寿命可超过20年。”林胜介绍说,省水利建设中心在下沉一线开展技术帮扶指导中,有意识地在有条件的村庄尝试陶瓷膜、超滤膜、模块化等先进工艺、设备技术,减少后期管护的成本,为偏远山区的供水探索技术路线。
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融资渠道创新……创新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初步测算,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总投资将超700亿元人民币。
“这样的投资规模,单靠财政投入是难以实现的。”福建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此,福建省改变以往靠财政补助为主的资金投入方式,首创“债贷融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破解融资难题。
据介绍,福建省以市县为单元,打捆城乡供水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形成“政府投入项目资本金30%、专项债券和银行贷款70%”的融资机制,确保如期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目前,已在全国率先使用地方债券支持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全省累计发行一般债、专项债29.49亿元,同时已获得国开行、农发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417亿元,力争到2025年,福建省自来水普及率提升到90%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提升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