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后端处置的“福州模式”

06.09.2019  12:31

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里的工作人员操作信息化监管平台。记者 池远 摄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四定”工作,正在福州市五城区全面铺开。昨日,记者探访垃圾后端处置的“主战场”——福州市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这座占地5371亩、累计投资42亿元的森林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每天要“吃掉”约4200吨城市垃圾。

  产业园里都有哪些配置?后端处置“四定”如何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园如何“循环”?记者带你一同走进北峰深山,揭秘垃圾分类后端处置的“福州模式”。

   规模大 品类全:

  2020年底前告别垃圾填埋

  昨日下午,福州市危险废物综合处置PPP项目的主控室里,工作人员注视着面前的电脑屏幕,墙上的大屏幕显示着设备各环节的实时监控影像,管控有害垃圾处置的全流程。

  “有害垃圾若得不到规范处置,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该项目负责人、福建深投海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钦灵告诉记者,项目一期目前已进入市场运营。

  这个新项目的“威力”如何?“我们的母公司深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全链条处理危废的企业,至今已积累30年经验。”周钦灵介绍,该项目可对医疗危废、工业危废及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等33大类危废进行专线收集、封闭运输、专业焚烧,每年可焚烧处理33000吨,规模为福建省之最。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焚烧产生的烟气,在排放前必须经过6道过滤,指标不仅优于国标,还达到欧盟标准。

  规模大、品类全,是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不同于全国其他城市垃圾处理厂的垃圾分类后端建设模式。危险废物综合处置PPP项目只是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成员”之一。

  福州市城管委主任林坦介绍,随着城市发展和对环卫标准要求的日益提高,2017年,红庙岭开始新一轮“进化”升级,启动实施15个项目,涵盖垃圾焚烧、餐厨、危废、厨余、大件等所有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其中6个为改扩建项目、9个为新建项目,为打通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保障。

  记者了解到,除危险废物综合处置PPP项目外,餐厨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PPP项目也已带料运行,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项目、大件(园林)垃圾处理厂计划本月底投用,可初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需求。

  与此同时,福州市正推行垃圾分类后端处置“四定”,即定点查验、定厂处置、定准流程、定责监管。红庙岭进场路口设卡查验,未规范分类收运的车辆禁止进场,各类垃圾运往相应的处理厂或分拣中心,依照不同工艺流程进行处置。餐厨、厨余、其他和大件垃圾处置由市城管委负责监管,有害垃圾处置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监管,可回收物的回收再利用由市商务局负责监管。

  “福州城区每日产生垃圾4200吨。现在每天焚烧原生垃圾2200吨,仍有一半垃圾需要填埋处理。”林坦表示,填埋占地大,不是长久之计。目前一期填埋场已封场,二期填埋场容量也有限,推行垃圾分类、为垃圾寻求出路迫在眉睫。

  据介绍,本月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点火后,每天焚烧能力可达3400吨;到明年底前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可提高到4600吨。届时,福州城区将实现“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告别垃圾填埋时代。

   共建共享 全循环:

  各类基础设施无缝高效衔接

  “我们这个园区里,近20个项目共建共享,初步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协同处置机制,实现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有效处置的无缝高效衔接体系。”福州市城管委副主任杨立宏说。

  清晨,当一辆辆餐厨垃圾车缓缓驶入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桶桶湿垃圾便开始了一场“绿色之旅”。

  餐厨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PPP项目内,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各有1条处理线投入运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摁下按钮后,装在车箱里的剩饭剩菜就被倒入接料斗里。经过数道分拣,物料中的杂物就被去除,再利用蒸汽将物料加热分解成浆料,通过离心机进行油、液、渣分离。

  “别看这些油、液、渣其貌不扬,其实都是宝。”项目公司福州中城科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贾记兵介绍,油脂可以制成生物柴油,而液体和固渣将进入罐子里进行高温厌氧发酵。由此产生的沼气经过净化后,可用于厂内燃气锅炉供热,使设备保持恒温运行,这就形成项目内部的小循环。“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湿垃圾收集量提高,我们还可以将剩余的沼气用于发电。”贾记兵说。

  项目内部有“小循环”,项目之间还有“大循环”。“要实现园区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大循环,核心在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这也是垃圾分类处理中的‘托底工程’。”杨立宏介绍,协同处置项目是新型的垃圾综合处置系统,除了正常的垃圾焚烧发电之外,还将在“协同处置”理念下,处置其他项目产生的、自身无法继续处理的最终固体、液体废弃物,如餐厨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PPP项目分选出的杂物,垃圾渗沥液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大件(园林)垃圾处理厂分拣后的废弃物等。

  “比如,垃圾渗沥液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含有重金属,不能简单地制作成砖。但污泥中依然含有热量,只是热值比较低。通过协同处置项目的脱水工艺,使污泥热值升高,就可以再次进行燃烧发电。”杨立宏举例道。

   无害化 资源化:

  算足“变废为宝”经济账

  有了多个“硬核”的“处理器”,整个产业园,好比山间的一口“聚宝盆”。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了这里,经过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化身为电、透水砖、生物柴油,再次回到城市中。

  物质与能量的大循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正是福州市建设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最终目标。

  杨立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焚烧1吨垃圾可以发电280千瓦时,城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4200吨,若全都实现焚烧,每天可发电117.6万千瓦时,能满足一般小城镇一天的用电需求。“1千瓦时电价按0.65元计算,每天可产生76.44万元经济效益。

  焚烧发电并不是产业园的所有本领。垃圾焚烧后将产生20%体量的炉渣,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就能变成一块块透水砖。据介绍,平均1吨炉渣能制成315块标准砖,这种标准砖目前的市场均价约为0.5元/块。眼下,依托炉渣综合利用扩建项目,红庙岭的炉渣日处理能力可达1050吨,可100%实现资源化利用,日产经济效益约16.54万元。

  在二期填埋场,巨大的黑色防渗膜上“”满了黑色的管道。这是沼气收集系统,1立方米的沼气大约能产出1.3千瓦时电,虽然不如焚烧垃圾的发电量可观,但每天也能收集约3.8万立方米沼气,可发电近5万千瓦时,“功力”不可小觑。

  垃圾里的“”还有很多。餐厨、厨余中分离出的油脂,通过收储、处置、生产流水线,也能迎来华丽转身。目前,1吨湿垃圾可以提炼0.03吨的生物柴油,而1吨生物柴油市价达4000多元。

  当生活垃圾尽数转化成真金白银,园区也实现了“近零排放”。“一个日处理规模10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一天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只相当于一辆2.0排量的汽车在路上跑一天。”杨立宏说。

  不仅如此,如今,“数字红庙岭”也被提上日程。“我们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全国一流垃圾处理体系的数字化监管智慧平台。”杨立宏介绍,如此就能实现对园区产生废水、烟气排放、固废等废弃物的全体系、全过程、集中统一、可持续性的实时监管。

  车辆驶出园区时,记者看到,370亩的一期填埋场已封场覆盖,种下的草木长势喜人,点点绿意掩映其中,成为红庙岭上一道新的风景。(记者 杨莹 莫思予 孙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