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发现商周古窑址 专家指为商周时期重要瓷窑址

14.01.2016  12:10

  今日泉州网1月13日讯 (廖静)“这是商周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瓷窑址。”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王莉英在福建永春新发现的古窑址的顶端,自上而下看,通过认真查看坑深、坑形、土层,以及坑内出土的青瓷,“基本可以断定是商朝晚期、西周早期的古窑址。

  近期,福建省永春县介福乡苦寨坑古窑被遗址被发掘。13日,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物、泉州市博物馆等专家共聚一堂,通过现场勘测、研究这一处古窑址。

  苦寨坑原始瓷窑址位于福建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海拔高度674米。该窑址于2014年10月发现,2015年11月下旬至2016年1月中旬开始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235平方米,至今已发现9座窑炉遗迹。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苦寨坑山地种植芦柑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破碎的陶瓷片,被专家初步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器物残片。这一信息引起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福建省、市、县考古专家多次到现场进行调查,并确认为一处古代窑炉遗迹。

  2008年至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相关信息第一次被录入国家文物数据库。经国家文物局审批,2015年底,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实施了苦寨坑原始瓷窑址的野外考古发掘。

  此次考古队成员、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表示,发现的窑炉均为地穴式龙窑,由火膛和窑室两部分组成。已清理出的窑炉,一般长约3~4米,宽约1米。而窑炉的火膛处左右壁有圆弧状和 “”形两种,窑室平面呈长方形。

  他说,从发掘情况看,几乎所有窑炉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晚期窑炉或人类生产活动的破坏,但大部分窑炉结构保存较好,可分火膛与窑室二部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瓷器标本及一件石器,陶瓷器中绝大部分为原始瓷和窑具。原始瓷器形有尊、罐、豆、钵、纺轮等。

  通过专家比对,以及当地受邀研究的福建科福材料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表明,器物采用贴片法分段制作,再粘接而成,多呈灰色或黄白色,胎土大多较细,质地坚硬,也有一部分因火候低致胎质松软;而瓷片上的釉多呈青灰、青绿色,部分略偏褐或泛黄。装饰上采用刻划、拍印、戳印、堆贴、镂空等手法,纹饰有弦纹、网格纹、条纹、戳点纹、鼓钉纹、几何纹、云雷纹、水波纹等,还有一系列的纹饰组合,如弦纹、戳点纹、几何纹组合等。

  在研讨会上,他们初步认为,此次揭露九条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遗迹,出土大量商周时期原始瓷标本,地层关系清楚,对研究我国龙窑以及瓷器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他们也初步判定永春苦寨坑窑址、窑炉遗迹保存较好,结构清晰、产品种类、纹饰较为丰富,是我国商周时期一处非常重要的瓷窑炉。

  “当初新发现时,窑址所在的山坡杂草、灌木丛生,瓷土丰富,具备生产瓷器的物质条件。”泉州市博物馆馆长张建中谈到,目前该窑址周围的地域还没系统勘探,这是今后考古工作的重点。

  王莉英也认为,在现有的保护基础上,还要勘测周边的地貌资源。因为这是一个整体,是研究永春乃至福建瓷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如今新发掘的龙窑现场,可以参照包括湖南长沙等的古窑的保护方法进行传承创新。

  而永春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指出,永春正在建设中国乡愁公园,而这一处古窑址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对这一处遗址,也要尽早开始申请省级乃至国家级保护单位,使对它的保护进入规范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