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震搜救训练废墟建筑群 斜楼废墟令人眩晕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的灾害现场,你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着红色救援服的人,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灾难面前,他们奋勇当先,为废墟下的幸存者打开生命通道;平日里,他们挥洒汗水,在废墟训练场上刻苦磨练。中央台记者近日走进中国国家救援队训练的大本营——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探秘国内第一座地震搜救训练废墟建筑群。
怪石林立、挺拔巍峨,在北京西郊群山环抱的凤凰岭,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似一条巨龙盘踞于此。进入基地大门,是一块占地6700平方米的训练场。场地中央,几栋几欲坍塌的倾斜楼房,折断的水泥预制板、裸露的钢筋,模仿了真实的震后场景。
带领记者参观的,是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培训部副主任王念法。80年出生的他,皮肤黝黑、两鬓斑白。烈日下,他身着厚厚的救援队蓝色防护服、脚踩钢板底长靴,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王念法:这是我们的综合训练场,这是适合中高级(学员)的,要带领一个小组一个分队来执行救援任务。
记者随着王念法踏过厚厚的废墟,迈向一栋灰白色的斜楼。它倾斜约18度,是国内首座斜向建筑。
这栋空空的斜楼共三层,没有门窗,建筑主体相对完整。当记者步入大门,倾斜的楼梯,密闭的空间,加上人体重心偏移,总感觉有一股力量把自己往下拽,不抓住扶手都站不稳。
而王念法却身轻如燕,如履平地般跃上二楼。他说,这是震后幸存者和地震救援人员要面临的真实环境,幸存者一紧张,很容易会丧失方向感和基本判断能力。
王念法:我们这个斜楼有几大功能:一是专业救援队在里面营救(训练);第二个是志愿者、伤员的搬运(训练),第三是社会的群众来体验。
满是碎石的倾斜房间中央,王念法指着头顶凿开的一个一米见方的洞口,对记者说:“你看这个上面使我们从下往上穿透的(大洞)。楼梯全部都垮塌了,也进不去了。(我们只好)从下往上打。你从上往下垂直打好打,但是你反过来呢,很难打通。”
爬上斜楼楼顶,视野开阔,记者的失衡感才逐渐消失。放眼周边几栋面目全非的垮塌楼房,王念法说,它们是在建造后实施了爆破,变成了废墟。
与现场救援相比,这里的工作没有硝烟,却同样是战场。王念法说,高效的救援需要平时科学的训练和积累。
王念法:专业就是,通过这么多次的救援案例和教学实践,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来实施。
十三年间,王念法参加了国际、国内十四次救援任务,是救援队里参与救灾次数最多的队员。但他说,还要不断学习提高:
王念法:你不能吃老本。以后的灾情可能不光是地震,还有山体滑坡、泥石流,我们还要去一线,还有很多没有遇见过的情况。
如今,王念法所在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不断壮大,人数由初期的222人扩编至现在的480人。成立14年来,救援能力大幅度提升。
2009年,中国国际救援队获得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亚洲第二支、世界第十二支重型救援队。今年8月,救援队将迎来联合国专家组的第二次测评。 (记者王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