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跫音 交响时空——写在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援藏20周年之际

25.07.2014  14:21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援建的学生公寓。

  

援建的果园公路。

  

陈锦辉

  

黄善明

  

陈斌

  

高金勇

  

陈岳峰

  

彭贻希

  

胡玉库

  

张逢桂

  

黄强

  

  山水因人赋予其感情而富有生命。

  东海之滨,有条闽江,蜿蜒秀美,静静流淌于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地,用它独有的灵秀养育了八闽儿女。雪域高原,有条雅鲁藏布江,险奇峻美,奔腾咆哮在世界屋脊的巍峨群山之中,灌注给高原儿女斗天换地的豪气。如今,两江人们手牵着手,迈着铿锵步伐,默默奉献,铺实脚下的路,铸牢心中的情。

  没有深入西藏的人是很难理解西藏的艰苦,这是一片片被皑皑白雪和烈烈寒风所遮掩和包围的广袤土地,她的神秘让人敬畏,她的壮丽让人陶醉。当你面对高原的经幡和玛尼石,面对天空中翱翔的雄鹰,你的心里就会回荡着生命的旋律,你的生命就会随着雄鹰那一双骄傲的翅膀在这片蔚蓝纯净的天空飞翔。

  然而,对于福建交通援藏干部们来说,这一切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这些,他们要用三年时间来品尝。对于福建交通援藏人来说,三载足以耕耘千里路、谋得万民福。

  陈锦辉是福建交通系统第一批援藏的干部,初到林芝地区的他便硌到了“”:路面泥泞不堪,交通极其不便,每周只有三天有电供应使用,其余时间只能点起蜡烛工作。

  交通问题一直是封堵西藏发展的大难题。进藏难,1300年前,文成公主进藏,驻足拉萨,走了两载;进藏险,60多年前,十世班禅由青海返藏,随行的上万头牲畜抛尸沿途。其中的墨脱更是被当地人称为“山高鬼见愁,悬崖伴激流,行人攀石壁,走路栽跟头,轻者被跌伤,重者把命丧”。在主持修缮墨脱公路期间,天寒地冻中险些长眠、险遇悬崖路突然坍塌差点被埋、缺氧中带病爬山口几乎坐化的经历让陈锦辉对藏地交通建设环境的艰辛刻骨铭心。但是,他却用坚强的毅力和“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度硬是在高原气候中运筹着早日抢出一条通畅的墨脱公路,践行着新时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

  忘不了。陈斌永远忘不了他到任的那一天,老天爷恶作剧般地用洪水冲断了八邛公路,这是林芝地区政府所在地八一镇向外连接的唯一陆地通道。陈斌顶着身体的不适,毅然开展了八邛公路的修复工作,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工期。援藏期间,他走过了2万多公里的行程,其中大部分是徒步,整个人变得又黑又瘦,当地交通人亲切地称呼陈斌“康巴汉子”。

  2000年4月,“康巴汉子”差点见了长生天。那时候波密县易贡发生特大山体滑坡,形成了长宽几公里,高约60米,体积约3亿立方米的堆积物,4000多名群众被困。灾情严重,形势紧迫,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常务副主席杨传堂亲到现场指挥抢险救灾,陈斌和同事们十天抢修10公里,打通了往灾区的公路,为抢险救灾工作赢得了时间。其间,他一度失联,被困暴雨泥流之中许久,当他被找到时,时任林芝地区行署副秘书长陈照瑜忍不住冲上前,一把抱住奄奄一息的陈斌嚎啕大哭。

  雪域高原,对于第四批援藏干部陈岳峰来说是视觉的天堂,却不是健康的天堂。高原严酷的环境条件,磨练着他的身体和意志。进藏两年多,陈岳峰因工作劳累住院4次,但他毫不犹豫地带病上阵,轻伤不下火线,经常奋斗在最前线:负责起草了《福建省第四批援藏项目管理办法》和福建省队3个援藏重点项目建议书;负责林芝商贸城、巴吉高原湿地生态园、福建公寓等援藏重点项目设计方案征集、评审组织工作;负责福建大道、比日神山农家乐及配套工程、新区中心环岛藏舟雕塑工程建设和林芝商贸城招商引资协调工作……怀着对西藏人民的真情和对援藏工作的热情,他赢得了西藏老交通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赞誉。

  走遍基层的陈岳峰深深知道,道班工人最大的烦恼不在于生活条件的艰辛,而是在于后代的教育上。因为自身工作需求,道班工人的子女得不到稳定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就业情况令人揪心,工人们“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自侃,让他倍感心酸。在陈岳峰的努力争取下,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投资100万修建的林芝交通学生公寓于2005 年9月12日正式启用,福建省交通系统也开始对贫困养护职工子女实施交通对口助学工程,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稳定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成绩也显著提高了,先后已有15个孩子考上了内地西藏班。道班工人们用那为西藏交通做过无数贡献的粗糙双手紧紧握住了陈岳峰的手,把他们的额头紧紧贴在他的手背上,泣不成声。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原厅长加措到林芝检查工作时动情地说:“感谢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给西藏养路工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而陈岳峰总是说,他深深爱着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辉煌的人们,哪怕能为他们多做一点点事情,都愿意付出所有的努力。回到福建至今,他还一直资助着三名藏族学生。

  与他们一样,黄善明、高金勇、彭贻希、胡玉库、张逢桂、黄强等一个个福建交通援藏干部充分发扬“舍小家为大家,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优良作风,克服高原反应、生活艰苦、语言不通等种种困难,感情上融入,工作上专注;用人品交友,用诚信办事,用战绩说话,全身心地投入到交通援藏事业中去。

  在藏期间,他们走公路、进牧区、下基层;徒过步、涉过险、住过洞;学藏语、唱藏歌、品青稞酒、喝酥油茶,与广大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打成一片。他们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

  在偏远艰辛、虫蚁遍地的边防线上,在山高坡陡、飞石如雨的交通干线上,在急弯难行、暗冰铺路的临崖便道上,在泥泞汹涌、暴雨狂泻的农村小道上,在风餐露宿、顶风冒雨的施工一线,在山体滑坡、路基塌陷的抢险保通现场……在贫困艰难、条件简陋的农牧民群众家中,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乐于奉献、甘于牺牲的感人事迹。求真、务实、勇敢、奉献、亲民的优良作风,影响和带动了藏地干部的成长和进步,使当地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福建交通人的深情厚谊。

  在他们的努力下,福建交通援藏工作真真正正地落到了实处。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通了公路,林芝地区甩掉了“无三级油路”的帽子,“交通年”活动在雪域高原解决了39个行政村一万多人的农村通路问题,基层道班换下了手推车不再步行、用上了全新的养护机械和交通工具,呜呜作响的道班房被结实明亮的现代平房所替换,亮堂整洁的学生公寓让养护工人的子女再也不用怕无处上学,一排排的道班温室大棚大大改善了道班工人的生活条件……

  “输血”重要,“造更”重要。通过“智慧援藏”,福建交通系统为西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交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开阔了藏地交通干部职工的视野,知识进一步增长,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为林芝交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20年来,当交通对口援藏任务一个又一个顺利建设完成时,人们心中都记得,这一切离不开福建省大本营——这个坚强而有力的后盾。

  福建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援藏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率队进藏,赴拉萨、林芝等地考察,肯定了福建援藏干部的工作业绩,并细致安排福建对口援藏工作。福建省交通运输厅高度重视援藏项目的落实,历任厅领导都亲自进藏,了解工作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慰问援藏干部、指导并布置援藏工作。

  万里江山多锦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笔笔援藏资金、一个个交通项目、一项项惠民工程,铺就了藏地发展的一条条天路。

  喜马拉雅山直冲云霄,雅鲁藏布江奔流不息,汉藏援助情历久弥坚。岁月流淌,援藏依然。日出日落的雪域高原依然有歌,有舞,有青稞酒和酥油茶,有人们心中那最长最长的哈达。

(本版文图由 福建记者站 提供)

  

援藏心语

  福建和西藏相隔万里,由于两地的发展情况不同,环境不同,在工作上,在经济建设发展上,必然有些不同的观念;福建这二十年在经济上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应同西藏的实际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同西藏的干部群众交流,让他们接受了这些经验,并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三年多的援藏工作,生活是艰苦的,我的身体状态较进藏前差了许多,尤其是墨脱潮湿环境的七个多月工作生活,我落下了风湿病,经常全身酸痛,高原的生活使心脏也不如原来强健;因工作需要,我两年春节未能回家,尤其生病住院时,我都特别想家,思念亲人。但这些困难,没有使我退却,为了西藏这块热土,为了祖国这个大家庭,我援藏无悔,终身受益。——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党委书记 陈锦辉

  

  三年援藏,我的岗位很平凡,做的事也很平凡,但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一直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岗位实践,不断履行着一位技术援藏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在藏期间,我经常被一起工作生活的西藏干部群众所感动,有很多老西藏人几十年如一日在藏工作,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他们身上的老西藏精神教育了我,也感染了我,给我启迪,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所折服,也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所敬佩。这种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援藏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条件艰苦和特殊的雪域高原,克服了种种困难,充实了自己的人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锻炼了自己的品格,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老西藏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的责任感、使命感,让我回到工作岗位更加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 福建省交通工程造价管理站副站长 黄善明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我心中藏区的模样。对于援藏干部们来说,对西藏却有着更深层次的感受: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回望变幻万千的雪域高原,心系难舍难分的汉藏情谊,我真切地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生命脆弱,但坦然面对生死,人精神力量的作用不可估量;在西藏我们是靠信念在战斗,在专业上、管理上、吃苦上要向当地藏族同胞学习,融入当地的生活。

  三年的援藏生活,我流下了汗水,磨破了双脚,咽下了泪水,经受了生死的考验,我的工作和生活褪尽浮华,真切体会别样的人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不同时空的体验,人生的轨迹也更加圆满。—— 福建省福泉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陈斌

  

  援藏之前对西藏的了解是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在西藏生活了两三年,才算对这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西藏各方面的条件相对都比较艰苦,能在西藏锻炼三年感到很幸运,和各族同胞的心贴近了,人生阅历增加了,自己思想升华了,意志更加坚定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感谢这次机缘,让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福州管理分公司经理 高金勇

  

  援藏是光荣的历史使命,是重大的政治责任,是共同的自觉行动。选择援藏,就是选择奉献、选择坚强、选择牺牲、选择壮美。援藏工作不仅要带着责任去做,而且要带着感情去做;不仅要带着激情去做,而且要带着智慧去做;不仅要带着时间去做,而且要带着目标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援藏各项工作,不辜负各级党组织和西藏人民的期望。

  三年援藏,虽然透支了健康和生命,但留给我的却是一生最为宝贵的经历和精神财富,面对西藏人民,我明白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坚强、什么是牺牲、什么是壮美;面对雪域高原,我体验了顺其自然、知足常乐和淡定从容的人生真谛。——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陈岳峰

  

  三年援藏,岁月如梭,那是历练我不断成长的阶梯,是提高我能力的很好平台。三年援藏,有付出,但得到更多,我实现了人生的一个梦想,到艰苦的地方去奉献,去报效祖国、造福人民。西藏的高天厚土、人民的勇敢智慧,使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经受了磨练,提高了能力,领悟了人生,升华了情操。

  与同时代同龄人相比,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我是无悔的,因为在艰苦与安逸中选择了前者,在索取与奉献中选择了后者,在和平年代里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三年援藏、终身援藏,做了三年林芝人,一辈子割舍不了西藏情。—— 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彭贻希

  

  三年岁月,说长也短,说短也长,让我震撼并感动的,不仅是西藏绝妙的自然风光,更因其独特的风土民情,西藏传统的民俗与文化大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是我人生经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人生中浓浓的一笔。我44岁进西藏,47岁出西藏,可以说,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西藏。时至今日,对于西藏,让我魂牵梦绕的,是记忆深处那故乡般的温暖与感动。那里,曾是我生活、工作过三年的地方,还有可亲可敬的领导与温暖体贴的同事们。—— 福建省交通规划办公室主任 胡玉库

  

  2013年7月,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林芝,任西藏林芝地区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交通项目管理中心总工程师。虽然时间不长,但一年援藏的历练,使我深刻地理解了中央的西藏工作战略,更明白人间“大爱”。“氧稀紫强晒,面黑发渐疏。亲人心头挂,责任肩上担。”我坚定地秉持福建交通精神,努力推进各项援藏工作,不愧光荣使命,做闽藏交通人!——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张逢桂

  

  在高原工作和生活,要有一定的身体素质,但更重要的还是精神状态,三分身体,七分精神。人们常说,缺氧不缺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气比氧气更重要。当然光有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态度。西藏险恶的自然环境,谁也无法改变,只能按高原规律办事,慢走、慢说,不急、不火。西藏是一个磨练人、锻炼人的地方,让我学会了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学会了在艰苦的工作、生活中去寻找快乐,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去对待事业、对待人生。——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监察室副主任 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