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榕高校大学生以诗会友

09.12.2014  11:08

  与上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诗歌浪潮相比,如今的诗人在中国是一个相对孤独与沉寂的群体。在人们关于“诗歌是否已经远离年轻一代,进入冬季”的疑问声中,校园诗人如“星星之火”,正悄悄地在各个高校中涌现与成长。6日下午,福建省文学院联合多家新闻媒体,在三坊七巷中的八闽书院举办“这里没有冬天——在榕高校大学生诗歌交流会”,场面堪称火爆。

  当天下午2点开始的诗歌交流会,1点10分已经找不到空位了,主办方工作人员不得不拿出办公室里的椅子临时加座,很快加座也没有了,不少大学生是隔着书院的天井,站在那儿长达三个多小时,听主会场传出的现场直播。

   诗歌交流需要“海选

  本次活动得到了榕城高校文学联盟等单位的支持,五彩石、星雨、长风、浪舟、晨笛等30多个来自榕城各高校的文学社派出精兵强将,踊跃报名,主办方收到700多首原创诗歌作品。

  不可能让报名诗作全部上台展示,主办方不得不组织诗人、诗评家阅读这些作品,通过“海选”的方式筛选一遍,有200多首诗进入专家复评,最终有50首诗获得了在交流会上亮相的机会。

  交流会上,主办方依据诗歌所反映的内容,编成《季节的花朵》《黑夜的探索》《城市的土地》《人间的真情》《年轻的思绪》五个篇章,依次让大学生诗人上台朗诵。

   评委们心情振奋

  交流会上担任点评嘉宾的大都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不少人年轻时也写过诗,诗歌曾伴随他们度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他们面对台上清一色的90后诗人,禁不住感叹“年轻真好”。

  福建省文学院邀请了北京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柠和著名女诗人吕约、巫昂参加了这场交流会。吕约告诉记者:“我在大学时还没写诗,因为大学生活让我觉得美好。走上社会后,遇到苦闷和难解的心态时,我学会了写诗,我总觉得天堂里诗人不多,地狱里诗人一定不少。”巫昂说:“我在大学里写的诗起先都不知道是诗,我一直以为是些格言警句,后来人们告诉我那就是诗,于是我就成了诗人。

   90后诗人无师自通

  记者在交流会现场随意采访了十多位大学生诗人,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写新诗,一不留神他们就成了诗人。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女研究生方力,是第一位上台读诗的大学生。她说:“我朗诵的《远秋》是我一个多月前,在师大旗山,看到荷花开放,禁不住有感而发。我写诗不是为了发表,纯属自娱自乐。生活中我特别喜欢顾城和海子的诗,他们的诗我基本上都读过。

  来自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的陈勇,学的是会展艺术专业,他告诉记者:“我写的《那年仲夏》是首爱情诗,源自我人生的第一次恋爱体验。如今的生活都是快节奏,我觉得写诗、读诗可以让人从喧闹的环境中静下心来。

  来自福建师大的郑丽霞是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她朗诵的《蓝楹花》,是她当年在写研究生论文时,看到蜜蜂围着蓝楹花飞舞,看到蓝楹花旧的花瓣在败落,新的花瓣在生长,不禁诗意大发。她说:“我写过许多诗,没有投过稿,我把诗视为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记忆。

   诗歌是一种灵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一个校园诗人极可能是校园名人乃至偶像,而今天的大学生写诗主要是抒发情感,感受生活。采访中记者发现,有好几位理科男提到,“理工科的大学生,多与数字、符号、实验设备等冷冰冰的东西打交道,因此,我们需要用诗来培植自己的浪漫。”有人提到,“诗是谈恋爱时的一种催化剂,会让对方认识到你的可爱与灵气。

  写诗的原因各不相同,榕城高校中也存在着大量大学生诗人。这些大学生创作的诗作,在评论家眼中属于原生态,朴实而自然。据记者了解,福建省文学院计划与本地的出版社合作,在本场大学生诗歌交流会展出的50首诗作的基础上,为榕城大学生诗人出一本诗歌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