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福建土楼社区逐渐瓦解 人们倾向现代民居
美国《洛杉矶时报》12月25日文章,原题:在中国,人们遗弃宗族的堡垒之家,去住有现代设施的房子
从空中看,有些状似甜甜圈,也有的是方形和椭圆形。冷战时期分析卫星照片的美国情报官员,起初怀疑它们是导弹发射井或某个核设施的一部分。而从中国东南的当地看,显然这些堡垒的设计初衷不是进攻,而是防御。而且,它们绝不算什么现代技术。
12世纪以来,福建的客家人和闽南人藏在土楼内保护自己。这是一种夯土住宅,里面有一排排的木结构房间,当中是一个公共庭院。每个家族都会修建自己的土楼。
传统上,住在同一土楼内的属同姓,这种建筑既能躲避强盗,又能培养社群意识。但这种状况正逐渐瓦解。随着收入和期望的上升,住在里面的人——特别是有孩子的年轻夫妇——开始放弃土楼的生活方式。他们修建四四方方的水泥房子,那样会有更多的隐私以及现代化设施。结果,有的土楼完全空了,也有的变成了事实上的老人院。
对土楼深有研究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方拥表示:“中国的传统土楼最终会变为博物馆,甚至可能到下一代人就变成现实。”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6处最壮观的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发大批游客涌入这个地区。不过,学者、保护组织和当地居民都认为,作为一种有生气的社区,土楼的时日不多了。
在田中村的一座土楼内,67岁的黄茂友(音)正从一口井里打水,73岁的萧达师(音)忙着给外国访客倒茶。“我的儿子、女儿都搬到城里了,但我住不惯那里。”萧说,“我不识字,宁愿待在这里,在田里干活。”
有些商业头脑的人说,改变土楼的用途在经济上有困难。一年多前,简学镇(音)把坎下村的风云土楼改造成宾馆,花了数十万美元增加浴室、热水甚至无线网络。他每间客房每晚收费15-20美元。不过除国庆和春节游客高峰期,其他时候没多少客人。“我已经亏钱了。”简说。
(作者朱莉·马基嫩,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