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微讲坛:土楼是中外不同文化对话的产物

03.04.2015  11:46

    新华网福州4月3日电(蒋巧玲 何鹏 王悦)“土楼很‘土’,因为它是闽西南先住民最早的抱团生存的方式,是闽西南人民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一种民居;土楼也很‘洋’,因为它身上附着外来物产烟草,带来了新的产业和新的经营族群,不仅延续了本土文化,还使这个本土文化朝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

    3月27日,由新华网福建频道主办的微讲坛第一期《海上看中国》第五讲正式开讲。主讲者苏文菁教授以《土楼是土的还是洋的?》为题,力图“从全球多种文化交融、互相激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样一种角度来解读“土楼”这一神奇的建筑。她认为,土楼很“”也非常“”,它是中外不同文化对话的产物。

    土楼或许不姓“

    据2008年申报世遗文件里的介绍,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民国,到现在还是当地人民能够采用且还居住其中的民居形式。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的,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我们从这文本里头只看到对土楼线性发展的描绘。我们非常好奇的是,这样一个发源于宋元的建筑样式,为什么会在明、清这么一个时代里头得到特别发展呢?是什么特殊的原因促使这么个建筑艺术,突然间得到成熟的外部条件呢?土楼真的是客家人创造的吗?或者说,土楼就是客家所代表的农业文明和内陆文化的代表作品吗?

    追根溯源,苏文菁教授认为,客家人的迁徙从东晋就开始了,唐末、宋代达到了高潮,他们从北向南迁徙到了闽、粤、赣交界,但在进入闽西南前,“客家土楼”这个文化符号并没有出现。之后,客家人又以闽西南为根据地向外迁徙,但同样也没有看到他们把象征着他们文化和建筑的这一符号带着走。

    另一方面,在闽西南土楼比较集中的两个区域即讲闽南方言的沿海区域和讲客家方言的内陆区域,也可以发现土楼有这么一个传播的路径,沿海的土楼在时间上要早于山区客家人的土楼。最早的土楼都在海边,而后又沿着九龙江,从海边向山区、向内陆不断扩展。

    “从这种调查情况我们可以这么说,越靠近海边的土楼,它的历史就越悠久,更靠近山区的土楼,历史相对来说更短暂。在山区客家人所居住的区域,今天所能看见的有代表性的土楼,基本上都是清代甚至是民国时期建造的。

    土楼也不全姓“  

    针对不少人把土楼归为“御侵民居”,认为设计土楼这种建筑的初衷是为了抵御山林野兽和强盗,苏文菁教授表示,这种解释显然简单粗糙了些。

    “福建土楼所在的区域跟整个福建省的地貌差不多,并没有特殊之处。也就是说山上野兽出没的状况并不单独出现在闽西南,应该全省都有(全省都应该出现土楼)才对。”苏文菁教授认为,源于宋元的土楼跟地理没关系的话,就跟独特的族群有关,与原先居住于闽西南的先住民有关。以今天的漳州为代表的闽西南地区,是最后一块汉化的闽区域,原先居住在这里的是一群被称为“山獠”或“山猴子”的人,源于唐宋、于明末走向高潮的土楼或许与这个族群的生存方式有着某种关联。在这里一定有防御的意义,但不完全只是防御的意义。

    “我们不要忘记了,明代虽然是个海禁时代,但恰恰是东南海洋族群冲破了种种的海禁桎梏,对接起东来的欧洲公司,然后开始编织起延用至今天的全球化交流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土楼的缘起仅仅当成一个抵御山林野兽或者强盗的需求,是太简单了点。

    土楼主人多烟商

    据苏文菁教授展示的资料:

    衍香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楼主苏谷春少年时期家境贫寒,后来靠的就是种植与经营烟草发家。中年以后苏谷春不仅在家乡闽西,同时还在上海武汉等地经营起了条丝烟生意,赚得万贯家财后,就用白花花的银子堆砌起衍香楼来了,从1852年开始,整整历经28个春秋才最终完成。

    二宜楼,座落在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福建土楼的杰出代表,素有“土楼之王”的称呼,乾隆五年开始建造,乾隆三十五年才落成,总共建造了31年时间。和烟草的密切关系从今天的楼主们的生计里还能看得到。

    遗经楼,也是经营杰出的烟商的产业。

    福建永定土楼志也记载,从明代至清代乃至民国,该县外出经营“条丝”烟业者众多,操纵长江中下游的金融,竟达三、四百年之久。大部分经营者,包括本地烟刀商、烟刀石生产者都大发其财。

    由于名气实在太大,不仅销往中国内地,而且也销往东南亚,清朝乾隆皇帝还曾亲赐了一个“烟魁”的匾额给永定烟商,这个牌匾今天仍挂在振成楼里。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福建土楼现存的有代表性的这几栋楼,跟烟草这个物种及其产业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闽商通过烟草生意发家致富,又把这些财富转化成为家人挡风遮雨的土楼。今天在闽西所看到的土楼,正是闽商与烟草的故事的写照。所以,‘楼外种植烟草、楼内加工烟丝’就是当年常见的闽人的一个生活图景。

    土楼姓“”也姓“”  土楼与烟草有关,而烟草又是怎么进入中国的?根据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的论证,烟草是在明代,通过闽商从吕宋,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来到了当时唯一一个中国对外贸易口岸――漳州月港。漳州市的烟草志也记载,明万历三年(1575年),漳州商人从吕宋携带烟种入月港并试种,成功后逐渐沿九龙江向上游、内地流传。

    而烟草作为外来物种,它的原产地却是南美,它能够到达菲律宾则是十五世纪欧洲人大航海的结果,是欧洲人为获取中国农产品和手工制品而进行全球布局的结果。

    “欧洲人没有物产可以跟中国人进行交换,当时的中国人只希望有一个东西,那就是白银。欧洲自己也不生产白银,白银的大量储备在南美。西班牙人歪打正着来到南美,获取了大量白银,再用白银横过太平洋到菲律宾,与中国的闽商进行贸易。这样,在白银的大宗贸易后,烟草、番薯、花生就顺着这条贸易航线从南美到了菲律宾,成为闽南商人熟悉的对象,被他们带回到自己的祖居地并试种成功。所以,是海外贸易把世界不同区域原产地的物产,变成不同民族都能够分享的世界商品。

    苏文菁教授认为,明清时代,烟草引入中国是有正面积极意义的。

    “它先是个原产地在南美的东西,在海洋贸易的带动之下来到了东方,然后在福建人的精心培植之下,在整个中华大地推广开来,同时还成为反过来外销出国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烟草不仅随着商人的足迹在东西方不同国家之间游走,带来不同的利益和附加值,还使经营烟草的闽商集聚了大量的财富!正是在这种财富的推动下,他们把元初开始就存在于闽西南的、先住民简陋的居住方式精致化、艺术化,成就了今天中外建筑史上罕见的建筑精品和建筑标本――土楼。从这个方面来说,土楼是中外文化互相对话的产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