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圆满落幕 泉州对接合同项目数全省第一
第十三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于昨日落下帷幕。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我市通过省组委会审核的对接合同项目778项,居全省第一位;总投资217亿元,居全省第二位。
据了解,我市对接的合同项目涉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化工、机械制造、轻纺、现代农业、生物及新医药、海洋开发、新型材料、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采矿与冶金、建材、建筑等领域。其中,机械制造对接项目118项,光机电一体化、新型材料分别对接项目98项,现代农业对接项目96项,居于前四位;共有投资总额超亿元项目41项、超5000万元项目94项。同时,全市还在线征集到技术需求202项。
除了在福州主会场开展对接活动外,“6·18”期间,我市还围绕“互联网+”和“资本”两个主题,策划举办2015年泉州“互联网+物联网”创新研讨会暨物联网产业对接会及泉州市“6·18”项目和资本对接融资路演会两场专场对接活动。其中,“互联网+物联网”创新研讨会暨物联网产业对接会上,共收到全国5位特邀专家的报告、45位专家的对接项目及全市110家企业的项目对接意向。泉州市“6·18”项目和资本对接融资路演会上,福建永信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了现场路演推介,福建红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黑金刚(福建)自动化科技股份公司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泉州市养生理疗协会与泉州市秉尚石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项目众筹认购协议。
此外,会议期间,我市还邀请到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电信科学第四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23名专家参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680多家企业参与到本届“6·18”各种现场活动。
新材料扛鼎 新技术当家
参展泉企填补多项空白
“6·18”是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牵手的大舞台,许多实验室里的“新生儿”,在这里转变为市场的“弄潮儿”。今年的泉州展馆主要展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对接和发展成就,一批新材料、新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将在未来市场中各领风骚。
新材料 会发电的“向日葵屋”
对雾霾有所关注的人都知道,长期依赖以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环境里,有没有一种材料既能当建材,又可以发电?汉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出现在了本届“6·18”的展馆内。
一块看似乌黑透明的塑料板,蕴含着怎样的能量?“简而言之,BIPV就是会发电的建材,它将可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以满足建筑的部分能耗需求。”参展商介绍,在柔性衬底上制备的薄膜电池,具有可卷曲、折叠、裁剪、粘贴,重量轻、安装牢固、安全性能佳等特点,能够根据建筑结构和外观要求,定制化地满足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需求。目前,光伏建筑一体化已经在德国等先进国家得到规模化应用,它们被形象地称为“向日葵屋”。随着薄膜电池的诞生,绿色建筑有望在我国大面积推广。
油水分离、海水淡化、污水回用……随着环境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紧缺,怎样对水进行更好的处理,成为摆在全世界人们面前的问题。泉州索爱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带着自主研发的七孔超滤膜来到了“6·18”。
“七孔膜是一个纤维中含有七个小管,小管之间由许多高透水性的泡沫组成了支撑结构,使这七个小管具有了很高的稳定性,它对子颗粒、胶体、蛋白质、微生物和病菌等具有极高的去除率。”参展商介绍,七孔结构寿命达五年,是传统单孔结构的两倍,因此是所有膜材料中成本最低的。目前全球只有美国、英国拥有这项技术,泉州企业实现了亚洲首创。
新技术 可背负的移动基站
一台无人机、一个便携式图传基站、一个一体化地面站,就组成了一套可移动的空地一体化指挥作战系统。这套设备总重量只有5公斤,单人即可背负移动,能够在防暴反恐、火警消防、赛事转播、战术侦察、地震勘测等现场大显身手,这就是南威软件带来的无线图传系统。
“我们将高清图像采集设备装载在无人机上,进行50倍变焦的高清视频采集。无人机可通过手机等实现‘傻瓜式’控制,并可以持续稳定盘旋进行定点监控。”参展商介绍,无人机实时采集的高清图像可直接通过一体化地面站显示出来。同时,图像还可通过便携式基站直接传送到应急指挥车辆或指挥中心进行统一调度指挥。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背负式基站没有专用信道的空白,让图像传输更为畅通。
“掏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大家已经不陌生,然而,你有通过扫二维码来匹配脚型吗?
泉州的六合儿童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在“6·18”上展示了脚型数据的强大功能。
“我们采集了上百万人的脚型数据,根据不同脚型特点,对鞋子进行开发设计。比如一双十厘米高的高跟鞋,穿起来脚感就像平底鞋一样,非常舒适,就是因为它是根据亚洲人种的脚型设计的。”参展商告诉记者,脚型数据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福建制鞋行业,并与全国75家儿童医院开展了医疗合作。(记者朱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