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数十名国企高管落马 国资流失触目惊心

25.06.2014  08:23

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避免国资流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一些打着“混合”幌子行利益输送之实进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开始显现,而由腐败、盲目投资、管理不善造成的体制性流失更是触目惊心。公开信息则显示,2013年以来,已有涉及中石油、中国出版集团、华润集团等在内的数十名国企高管“落马”,由此牵出的国资流失触目惊心。

受访专家和国企负责人认为,在市场规则更为规范的当下,大规模的交易性流失可以避免,但流失风险难以杜绝,在坚持公开透明、防控引导并举、改革反腐同步防堵国资交易性流失的同时,应防止以“怕流失”为由拖延改革,放任体制性流失。

借改革谋私利国资流失触目惊心

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以来,已有涉及中石油、中国出版集团、华润集团等在内的数十名国企高管“落马”,由此牵出的国资流失触目惊心。

有些央企负责人,特别是一些快退休的,把自己公司劈出一块来让民资进来,进来的民资都是朋友亲信。”还有一些企业“把公司好的业务劈出去,交给自己人去经营,等混合之后,就顺理成章地交给自己人”。据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介绍,一些企业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国资流失的苗头。

而记者掌握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2008年至2013年,河北钢铁集团国有资产流失额在4.2亿至5.6亿元。2008年6月,民营企业青龙满族自治县斯利矿业有限公司将生产场地、住所明目张胆地开设在了河北钢铁集团下属的庙沟铁矿矿场内,无偿占用庙沟铁矿的土地,打着利用尾矿库的名义,无偿使用高品位矿石140万吨左右,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流失。据查,斯利矿业的法人代表王义平,正是河北钢铁集团原董事长王义芳的亲弟弟。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以来,已有涉及中石油、中国出版集团、华润集团等在内的数十名国企高管“落马”,由此牵出的国资流失触目惊心。

一些专家认为,虽然国资国企改革环境已明显改变,但造成国资流失的风险点依然存在。

一是国有资产底数不清。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国资委负责人说,目前,不少县级政府还有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但由于缺乏专门的工作机构,无法摸清资产底数,改革过程中发生国资流失的风险很大。

二是资产评估难以给出公允价格。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说,资产评估通常是对单项资产进行估价,难以体现国有资产的整体价值。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品牌、商誉、技术、营销渠道、垄断地位等无形资产,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社会诚信度整体较低、中介机构不规范的情况下,国有资产容易被低估。

三是产权交易体系有待完善。洛阳市国资委副主任张俊武表示,目前基层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单一对象成交的现象较多,难以形成竞价机制。同时,产权交易政策存在空白,基于错误评估结果的交易达成后,“查遍所有政策不知道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