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谈国产科幻片:投资市场缺乏对科幻题材认知
正在热映的《星际穿越》叫好又叫座,一个个科学话题也掀起了影迷讨论的热潮,本月28日,另一部科幻片《机器纪元》又将接棒上映。
面对新一波好莱坞科幻电影大潮,在《珊瑚岛上的死光》之后留下漫长空白的国产科幻片却显得颇为尴尬——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产科幻片的拍摄数量竟然还不到10部。
资金少不应是借口
目前,国产电影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是喜剧和青春片,且都是“以小博大”的典型。有人认为,类似诺兰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科幻片都投资上亿美元,国产片消费不起。不过,即将上映的《机器纪元》却是一部“低成本”科幻片,其投资只有约1500万美元,唯一的大牌明星只有班德拉斯,片中的机器人也只有4个。西班牙“鬼才”导演加贝·伊班内兹以“反好莱坞”的模式,在片中呈现了震撼人心的未来世界。无论是沙漠化威胁城市,还是科技泛滥、机器人自主生产等等,都能让人产生惊恐、绝望与救赎的体验。
资深电影人高军认为,资金与技术的匮乏都不应该是国产科幻片缺席的原因。与观众常见的好莱坞科幻片以大明星、大场面、视觉奇观为卖点不同,国产科幻片应该给观众以视觉感官外的震撼,直接冲击人心。“我们可以像《机器纪元》那样剑走偏锋,颠覆那种一提‘人工智能’就联想到机器人称霸世界的思维模式,去探讨人类文明延续的另一种方式。这种言之有据、天马行空的想象国产科幻片应该很好地借鉴。”
冷知识不该是障碍
一般来说,科幻影视作品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软科幻卖场面,硬科幻靠概念。诺兰的《星际穿越》上映前,也有许多观众担心看不懂。但该片上映2周,在中国大陆的票房就接近6亿元人民币,牛顿第三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虫洞穿梭、黑洞奇点等专业物理知识引发众多影迷关注。影片请来霍金同事、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把关,看上去令人“望而生畏”,但片中表达的上述科学概念却通俗易懂,例如宇航员用一张白纸就让观众理解了虫洞穿梭理论。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如今的国产科幻片来说,如何将“高冷”知识融入“人之常情”,在科学知识与人类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引发观众共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影视专栏作家毕成功认为,投资市场缺乏对科幻题材的认知,是限制科幻题材影片发展的一大原因。
拍“科幻”需有责任感
从《星际穿越》到《机器纪元》,观众对科幻片的热烈反响证明,电影市场并非一味是娱乐片的天下。其实,国产科幻片在上世纪末也曾大受观众欢迎。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国内首部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曾红极一时。198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科幻片《潜影》,在科幻悬疑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主人公人性的挖掘。但1992年的《再生勇士》、2001年的《拯救爱情》之后,电影市场上的国产科幻片却断了档——数量少,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乎没有。
科幻片的成功,离不开电影工业的支撑,但最吸引人的还是对人类未来的探索、对生存困境的反思,对精神情感的探讨。一直都心存“科幻片梦想”的导演冯小宁就曾表示:“任何一部科幻电影,都应该有很强烈的主题,往往是人类对自然、未来、外太空的想象,而表现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想象,创作者需要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但现在中国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浮躁和唯利是图——电影不完全是商品,而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所以不能完全彻底地唯利是图。”不少业内人士期待,中国电影人能够借鉴好莱坞这些成功科幻片的精神气质、讲故事的艺术手法,在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质与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情节与想象取胜,制作出带有东方色彩的科幻大片。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