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天到南门兜踏春寻古
福州新闻网4月18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张维璟 管澍/文 陈建国/摄 晓珊/图)4月榕城花红柳绿,生机盎然,本站地铁文化之旅来到了南门兜站。南门兜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八一七路上,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冲。在南门兜附近除了可以逛大名鼎鼎的“两山两塔”,还可欣赏古城墙、古榕等,探寻悠久的闽都文化,今天就跟着本报记者一起出发吧。
古城墙遗址 见证榕城变迁
南门兜作为古城“南门”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史书记载,福州曾先后六次扩城,自北往南拓展。公元908年,王审知扩筑南夹城、北夹城,把罗城“夹”起来,南有“宁越门”,即今天的南门兜。到了明朝,福州的“南门”成为七大城门之一。进入“南门”意味着到了福州城的中心地带。
南门兜至今还保留了两处古城墙的遗迹。一处是于山古城墙,位于于山脚下,是在五代梁夹城和宋外城的基础上,用石头砌的明代古城墙。福州市考古队队长介绍,古城墙石头堆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是用了“丁顺砌法”,可以让城墙更牢固。另外一处则是乌山南麓的古城墙,这段古城墙是明代城墙的一段,建于明洪武4年(1371年)。这一段明城墙从原来的环城路沿着乌山山体修建,经西门、乌山路到达南门兜,现由玻璃墙围住,是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点,是福州城变迁的重要见证。
乌塔和白塔双塔相映。(资料图)
古榕成地标 地铁为它“让道”
在八一七路乌山路口的街心公园里,一棵巍然屹立的古榕成了南门兜的地标。古榕高约20米,冠幅45米,树龄已100多岁,树叶浓密,远看就像一朵蘑菇云。为了保护这棵榕树,地铁站设计方案曾几易其稿。1号线车站往北侧移,使得南端头井距离古榕树干中心约14米;2号线车站往东侧移,使得西端头井距离古榕树干中心约20米。
树下原先立有一块“请用国货”的石碑,那是上世纪20年代,八闽人民为了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而树立的不朽丰碑,今天这块爱国主义石碑收藏在福建博物院内。
4月初福州晚报小记者团在乌山上观测到20多种鸟。
逛两山两塔 赏美景品文化
“中轴线八一七路蜿蜒绵长,像一条灵蛇逶迤在大地上,两边矗立的乌塔、白塔就像为这条灵蛇插上两犄角,使灵蛇幻化成了一条龙,整座城市变得大气磅礴起来。”闽都文化学家方杰对记者比喻道。“两塔”不仅提升了福州城的建筑格局,而且蕴含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乌塔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通体花岗岩青石,呈乌青色,塔为八角七层,高35米,初建于唐贞元十五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后被毁,公元941年,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重建。塔旁有一碑《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是福建省现存最早的碑刻之一。
乌山有36处奇观,其山形似卧龙,著名景点有冲天台、黎公崖、先薯亭、凌霄台等,摩崖题刻有200多处。黎公崖纪念的是抗倭英雄黎鹏举,先薯亭纪念的是明万历年间教导百姓种植番薯渡过难关的福建巡抚金学曾和引进薯种的爱国华侨陈振龙、陈经纶父子。如今,乌山上举办的乌山花会、道德讲堂、评话演讲都成了人气极高的群众文化活动。
四月天里,生态环境良好的乌山上鸟类品种很多,有留鸟、迁徙鸟等,成为爱鸟者的摄影据点。今年4月8日和4月14日,福州晚报小记者团的孩子们接连两次到乌山上观鸟,观察到了白头鹎、大山雀、北红尾鸲、珠颈斑鸠、山斑鸠、白腰文鸟等20多种鸟。
于山古城墙。
白塔又名“报恩定光多宝塔”,七层八角形砖心木塔,因为外墙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是王审知于唐天祐元年(904年)修建的。传说工程之初发现了一颗五彩宝珠,遂取名为“定光塔”。
于山又称“九仙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此取名于山,山上有名胜古迹二十四景、113段摩崖题刻,大士殿、九日台、醉石、补上精舍等景点最为有名。
于山东北麓就是鳌峰坊,这里有明代郑善夫的迟清亭、徐火勃的红雨楼,以及科学家高士其、国民党原海军将领李世甲等名人故居。现在的二附小原是清代四大书院之一的鳌峰书院所在地,林则徐曾在此就读。今天这一带学术氛围依旧很浓。
游人可以上午到乌山、乌塔探访;午后到于山以及北麓的鳌峰坊书城、南麓的越洋书城逛一逛;当华灯初上,于山上的状元峰是俯瞰福州夜景的好地方,看完夜景再到于山九日台音乐厅听一场高雅的音乐会。在南门兜踏春寻古,眼睛和心灵都将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