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四堡雕版印刷文化不要成为绝响

03.12.2014  13:23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连城12月3日电 题:让四堡雕版印刷文化不要成为绝响

  作者 黄水林 李绍炜

  福建连城北部的古镇四堡,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但其雕版印刷文化遗址是全国四大古雕版印刷基地的唯一幸存者,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坊34座,还有众多的古雕版、古书籍、古印刷工具等珍贵文化遗产。

  据载,明清时期,四堡与北京、武汉、江西许湾并称为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当年,在这弹丸之地,“印坊栉比,刻凿横飞,从事印书业的男女老少不下一千二百人,约占总人口数的60%”,分布在雾阁和马屋二村世代相传的大书坊至少有100家,而充作书坊的房屋更是星罗棋布不下300间,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真是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

  四堡印刷出来的书籍,更有“垄江南、行销全国”之说,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华文化南传的一座重要桥梁。

  然而,随着出版技术的革新,四堡雕版印刷业无可奈何走向衰落。1942年,四堡最后一间书坊关门歇业。

  雕版文化的传承遭遇挑战。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馆长吴德祥回忆说,小时候,村子里的一些老屋后墙堆放着堆积如山的雕版,他与小伙伴们经常用这些雕版制作玩具手枪,冬天的时候则用来烤火。

  “除了人为的破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堡雕版流失很严重,有的甚至流失到了海外。”当地著名收藏家、客家红博物馆馆长巫中民痛心不已。

  从1999年开始,他一块块地收集和回购这些“文化瑰宝”。经过20多年的积累,巫中民收藏的四堡雕版已有四百多块,古籍有2000多册,其中不少是珍品,如成套的雕版《大学》、《中庸》、《撷英斋集》等,成套的古籍《康熙字典》、《朱子大全》、《连城县志》等。

  连城县文体广新局局长朱金生介绍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四堡雕版文化的保护备受重视,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出台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将四堡雕版印刷列入了连城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项目。

  让古镇四堡雕版印刷文化不要成为绝响,逐渐转化为了当地民众的自发行动。乡民们开始自发保护好祖传下来的雕版,不再低价出售。对于古书坊,村民们虽无力修复,却也尽力守护,不再任意拆除。

  在马屋村,曾经被村民当作柴火间、杂物间的古书坊“林兰堂”已被修葺一新,雕梁画栋的建筑和书坊内陈列的切书架、切书刀、墨盘、墨缸、刷子,无不在诉说着当年四堡雕版印刷业的辉煌。此外,子仁屋等其它四堡古书坊的修缮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

  如今,四堡已被福建省政府列入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四堡书坊建筑”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堡雕版印刷技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马力是四堡仅有的两位雕版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每天,他都要拿起刻刀练习祖传的手艺。对于雕版文化传承的艰难,他感触颇深,“雕版目前没有什么效益——卖版不划算,一块版要雕刻很长时间,人工很贵,老雕版1000多元(人民币,下同)就可以买到,现在重新雕刻一块则需要3000元的人工成本。

  但是,并非没有出路。在马力的工作室,他展示了其历时3个月创作的“兰亭集序”雕版,“这块雕版不久前参展在福州南后街举行的‘龙岩非遗专题展’,引起强烈反响,几十张印件以每张10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四堡雕版印刷文化传承需要新思路——让雕版技艺从印刷品转换成艺术品,装裱后销售,以此提升经济效益,吸引村民关注,让更多人参与到四堡雕版文化的保护中来。”马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