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为发展铺就法制轨道

22.10.2014  09:48

十八届四中全会拉开序幕。过去两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变化。在经济改革方面,主要是如何通过城镇化、内生增长来保证G D P增长达到7.5%的目标。

下一步的改革,关键问题是“既得利益”问题。没有触及既得利益,改革必然半途而废,而把既得利益搞得“太痛”,又可能使改革重新遇到阻力,也有可能半途而废。改革的真正困难,在于如何入手,如何做到和谐、积极、可持续。

所谓“和谐”,就是改革可以触动少数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但经济增长放慢,不要影响老百姓的就业,不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预期。

所谓“积极”,就是走法制道路,通过法制建设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在经济方面,“积极”,指的是在中高速度增长的情况下,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大的经济结构表现在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的生产和投资比例,小的结构是工业内部高端制造和低污染产品占工业总增加值的比例不断提高。

所谓“可持续”,在政治方面,反腐和防腐必须进入常态,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工作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公正与公平方面,有重大的突破。经济发展以内生增长为主,保证较高水平的进出口贸易和外来投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污染强度不断下降,就业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为实现上面提出的发展目标,四中全会要面对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短期内的房地产泡沫问题。一方面应解决结构性过剩,一方面希望房地产软着陆,成为一个健康、稳步发展的产业。为了保证房地产软着陆,四中全会可能不会对房产税做出很具体的规定和时间安排。不过,如果宏观上能够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不容易硬着陆。也就是说,经济危机不容易发生。再过三年,房地产价格就会重新进入稳步上升的轨道,只不过今后房价成倍增长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个问题是防腐机制的建设。两年的反腐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震慑力,也为治本提供了一些经验。四中全会的一大亮点,将是如何在反腐、防腐的问题上,提供一个长效的方案。其中,包括巡视、纪委、监察的中央垂直领导机制建设,将有重大的突破。

第三个问题是城镇化。区域经济圈建设,农民工入城入户的问题,也可能是四中全会的一个亮点。要知道,区域均衡发展,取消户籍制度,加快中小城市发展,产业转型,都是利用内生增长,保证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个问题是科技、教育、医疗的改革,还有产业布局改革,基础建设,特别是高铁的建设,将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医疗的发展,重点在于逐步消除地区差别。科技发展,重点在于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体制机制,突出重要领域,突出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和联动。铁路建设,投资大,有长效的经济效益,尤其有利于消除地区发展差别和城乡差别。

第五个问题就是农地制度改革,这方面还有许多争论,但是,关键是如何制定新的政策,充分发挥土地的规模经济效益以及专业化和积聚生产效益的问题。 □姚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