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庆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15.11.2017  15:54
  • 听爷爷讲过去的事。

      福州新闻网11月15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翁宇民/文 永泰县村保办 张百灵 供图)家训文化不仅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凝结着先人们智慧与精神的宝贵遗产,同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清则社风清。永泰现存的152座庄寨,都曾经历了数百年的文明史以及社会变迁,从而积淀了丰富而厚重的家训文化。

      读懂一段段家训,不仅可以读懂一座座庄寨,也可以读懂从庄寨里走出的永泰人。

      今年9月起,本报联合永泰县委宣传部、永泰县村保办、永泰县委文明办、永泰县广电局、永泰县文联、永泰县社科联、永泰县妇联,推出“美‘寨’永泰·庄寨家风家训展示活动”,为读者呈现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庄寨文化之美。这一站我们将走进位于嵩口的善庆堂,这个庄寨是《周易》名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一种现实诠释。

  • 古朴的围墙和大门。

       穷苦学徒晋升富商

      善庆堂的故事,是在一个充满民国风的画卷里展开的。它的发家过程,没有通常民间传说的玄幻和神奇色彩,而是颇有敬业、诚信、节俭等现代商业精神。

      清末民初的嵩口,是大樟溪畔最繁华的市镇,在码头渡口一带,民间商贸兴隆。善庆堂的主人,就是在嵩口街上积累起自己的身家。

      1880年,嵩口月洲村张氏的一户人家搬到了嵩口镇上,当时人丁单薄,做挑夫营生。张家有个14岁伶俐勤快的孩子,跟了嵩口街上的生意人当学徒。这个孩子就是后来起建善庆堂、创办隆慎号的张寿铢。

      小小年纪的张寿铢白天为老板跑腿照看生意,夜晚帮助老板带孩子。本意糊口的一份工,他做得人人满意——顾客赏识他的勤快忠厚,老板中意他的聪敏好学。他自己也从各种事务中耳濡目染,悟到了很多经商和处世的道理。从他后来对子女及孙辈反复强调的家训格言来看,张寿铢坚信他自己的第一桶金,并非攒足的生意资本,而是于历练中养成的品格和正确的财富观。

      年近八旬已是一头银发的张福陞,还记得当年祖父张寿铢牵着他在嵩口街上散步的情形。不长的一条街,祖父和他总是要走上许久。因为祖父遇人招呼必定驻足回应,待乡邻十分和善周到。张寿铢总是要后辈谨记:做人要老实忠厚,待人要热情公正,对友要和气诚恳。

      当了学徒没几年,张寿铢就能独立支撑门户,经营起自己的生意。很快又因为他经营有方,诚信有口皆碑,不仅在嵩口、福州城内都置有产业,商铺的生意还扩展到了香港。

      1905年他与堂兄弟张寿荫一同起建善庆堂,1934年他在嵩口古渡集贤坊牌坊下的第一间商铺开张隆慎号。这间综合商号售卖食杂、日用,包罗万象,像个微型百货,也成为当时嵩口码头的一个地标商铺。

  • 屋顶保存良好。

       施粥建桥皆是慈善

      在张福陞的记忆中,祖父品质淳厚、心地仁爱,为人处世都恪守自己的一套准则。他平生不嫖、不赌,并且从来不放高利贷。作为一个富有的商人,张寿铢的一生都过着俭朴的生活,他的三餐基本都是稀饭为主食,一块豆腐或者一个鸡蛋就是佐餐的菜。

      尽管自己很节俭,对需要接济和帮助的人,张寿铢却总是出手大方。他有着朴素的慈善观念,遇到路过的挑货郎和上门乞食的乞丐都会以礼相待——对挑货郎端茶让座,热情接待;遇乞丐慷慨解囊,大方接济。

      对于公益,张寿铢亦十分热心。为了让上山砍柴、干农活的人有个遮风挡雨的歇脚处,他捐建了新郑渡口、月洲架、瓜树架等多座凉亭;为了防止洪涝伤民,他出资修了沿溪的堤坝;为了方便周边居民通行,他还出资铺设了石阶路。

      张家的商号隆盛一时,张寿铢长子张康团也随父学习经营,将李干等货品销到省城甚至香港。因为广有商脉,又受人敬重,在张寿铢父亲张启冠82岁寿辰和他自己80岁生日时,他们家先后两次收到时任海军总长、国务代总理、福建省长萨镇冰的题匾“春堂延寿”和“五代同堂”祝贺。“春堂延寿”那块匾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走后,张寿铢的儿子张康团后来复制了一块“五代同堂”匾额来替代。悬挂在大厅的两块牌匾成为善庆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写照。

  •    家风是最宝贵财富

      关于治家,张寿铢有自己的一套格言和规矩,对儿孙后辈影响甚深。张福陞犹记祖父说过:“家败不离一个奢字,人败不离一个逸字,讨人厌不离一个骄字。”良好的家风,会像一个有力的磁场,吸引和维系着家族的稳固。

      张寿铢的儿子张康团娶了一位富家小姐柯淑玉。她嫁到张家后,也秉承勤俭持家的家风,孝敬公婆,爱护子女,任劳任怨,厨艺、纺线、织布、裁缝样样精通,而且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她都会全心全意帮助。家里有一点好吃的东西,她都会把它分成若干份,送给大家一起分享。她一生养育了8个子女,帮助带大9个孙儿孙女。

      张福陞回忆说,母亲心灵手巧,流行的服装,只要见过,必能仿制得惟妙惟肖,家中大小,每年春节都会得到一套母亲缝制的全新行头。母亲还有求必应,经常为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免费缝制衣服。

      长年培塑的家风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孩子们的心灵。在张福陞的回忆里,小时候的大家庭生活,晨起必然要折叠衣被,洒水扫地,毛巾牙刷整齐排放,长幼都统一时间吃饭。用餐时不说话,餐后碗内不留饭粒。如果是大锅饭菜,即便再美味,每人也只取属于自己的一份。饭后自动轮值洗碗,放学回家洗衣、种菜、养鸭、养鸡、养兔、养猪。所有家务孩子们都乐意参与,并且自觉地按时进行。家里的水缸特别大,小孩大的挑、小的抬,挑水的队伍总像是一条长龙。稍大的孩子还经常为五保户挑水、洗衣,为陌生人带路,孩子们勤劳俭朴、助人为乐的精神成为当地的佳话。

      善庆堂的后代张百灵对善庆堂的家风犹有深刻的感受,她在《海峡税务》刊物上写了一篇文章记述善庆堂,形容它是“人间最朴素的色调,生命里记忆的源头,人生旅途最温暖的驿站”。关于家风是什么,她说,家族上百年的良好家风,是一份让子孙后代健康成长的最宝贵财富。

  • 善庆堂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