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做助推文明程度提升的“加减法”

28.09.2021  04:00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展望“十四五”,“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新时代文明话语,更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更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更突显文明创建的“好不好”“美不美”。开局“十四五”,必须“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更加直接地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望,甩掉面对群众的多重包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升、达到新高度。 

  把握“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新要求,要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线,塑造城市品格: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改造老旧城区、优化空间规划、完善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开展交通环境、市容环境、社区环境提升行动,集中整治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和占道经营、闯红灯、乱停车、乱扔杂物垃圾等薄弱环节。要摈弃“一刀切”的治理方式,运用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基层下沉。同时,统筹大数据、政务、民生等共性基础建设,探索符合实际的惠民智慧应用场景,更精准、更高效地满足群众需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始终聚焦广大人民群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激发群众主体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文明的带头者、崇德向善的践行者、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多做符合场所特点的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培育文明风尚行动,少做普发传单的单一活动,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文明规范。要让公益广告止步于粗放式“张贴”之路,和谐地融入城市风景、生活场景以及网络生活,进一步传播文明理念、凝聚文明共识。要避免“好人工程”的“一声响”,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中选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综合运用宣讲报告、事迹展播、文艺作品等形式宣传先进事迹,让各行各业听见榜样的“合奏曲”。要堵住一成不变的服务线路,全面链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及志愿服务站点,坚持群众需求导向,织密便民服务网,提供产业支持、健康服务、助学支教、助老养老等暖心志愿服务,让有温度的志愿服务常驻“家门口”。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工程,是最讲究办实事、讲实效的,要紧紧围绕提升人民福祉、推动人民参与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文明单位创建要多做具有行业特色、工作特性的创建活动,少做千篇一律的常规动作;要深入扎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提供公益服务,少做走马观花的表面功夫。文明村镇创建要多培育新农民、新乡贤带动新农村发展,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让失德失范止步、让道德共识传扬;要顺应群众的新期待,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的减负成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文明校园创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锤炼高尚品格,避免不良社会思潮侵蚀未成年人;要多注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适龄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唯分数论”、“起跑线理论”的怪圈。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在新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新提高,仍然离不开广泛有效的社会动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只有打开更多文明之窗,真正让人民群众“放下心”,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福州文明办 林景灿)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