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扶贫怎么做 在闽浙商有“三个转变”

01.08.2018  18:04

  新华网福州8月1日电(蒋巧玲)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分散式”扶贫到“区块式”扶贫、从“短期机制”扶贫到“长效机制”扶贫,这是董加余参与福建扶贫工作15年来的坚持和转变。

  近日,福建省扶贫基金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浙江商会会长董加余就商会的扶贫实践接受专访。他说,目前在闽浙商有65万人,企业多达2万多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转变思路,做长效的“造血式”扶贫。

  董加余回忆说,自己的扶贫初心源于简陋的家乡养老院,从过年给困难老人“压岁钱”到为家乡修桥修路,董加余身体力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扶贫工作就是这样,当你有所投入的时候,世间一定会对你抱有善意。我觉得,扶贫这件事不仅能让自己心灵上得到满足和寄托,作为一位企业家,它更是一件我需要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2016年当选为福建省浙江商会会长后,董加余开始在福建开展较系统的“多维扶贫”工作:通过修建学校设施、购置教学用具、资助辍学儿童等方式开展教育扶贫;通过为福建省政和县医院购置医疗设备,为永安市、建阳市、大田县等地的乡村卫生院购买药品器械等方式开展医疗扶贫;通过修建养老院、文化广场、“千企帮千村”等活动,开展乡村扶贫和公益扶贫等。 “但是,一段时间来,我们一直在反思这十年来的扶贫工作。我们发现,过去的扶贫只扶在表面上,只做当下的扶贫工作,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带着这样的困惑,董加余组织在闽浙商到南平、龙岩、三明等地实地考察调研,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过去的扶贫只输血不造血,注重短期成效而忽略长效性。

  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福建省浙江商会确定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即要实现“精准扶贫”所需要的“三个转变”: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从“分散式”扶贫转变为“区块式”扶贫、从“短期机制”扶贫转变为“长效机制”扶贫。

  “现在我们正在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增强商会在扶贫地区的‘造血功能’。”董加余说,今年5月,商会核心成员走进了顺昌县大干镇,实地考察当地乡村,6月即与顺昌县人民政府正式签订“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实施“12333”工程,即:建立一个浙商产业园挂钩帮扶2个重点贫困村、每年对口帮扶30个贫困户、三年内争取30家企业落户顺昌、三年内落户企业实现产值30亿以上。这意味着,顺昌县正式成为福建省浙江商会在闽扶贫的主阵地,也是“造血”扶贫和“区块”扶贫的实验地。

  “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在闽浙商的群体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整合,转变思路,帮助顺昌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助力福建打好扶贫攻坚战。”董加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