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风流:福州名窑之作畅行世界

28.04.2017  22:23
  •   唐代福州怀安窑产的青瓷执壶。

      福州新闻网4月28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 文/摄)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位于福州梅亭路上的福建省贞美历史文化博物馆虽不大,但因为拥有太多用实物刻录的历史档案而受人瞩目。推开厚厚的红漆馆门,细细地品鉴《一带一路 从福建出发》展览的199件展品,如同在阅读一部福州与海上丝路关系史。

       办展是为提升福州人文化自豪感

      福建省贞美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杨琮,自1982年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毕业后,长期在福建省博物院工作,成为福建省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科的带头人。其中,他对福建闽越国历史的系统研究、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填补了福建古代历史研究的两大空白,先后获得1998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武夷山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个人贡献奖”。在担任贞美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前,他的上一个职务是福建省博物院院长。

      福建省贞美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一群富有历史情怀和弘扬中化文化责任感的文化人自掏腰包创立的,意在向大众宣传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福建文化,提升福建人的文化自信,为此他们还成立了贞美艺术品鉴书院。

      谈起由贞美历史文化博物馆和艺术品鉴书院联合推出的《一带一路 从福建出发》展览,作为策展人的杨琮介绍说,理由很简单,就是想配合福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展示福州在开辟海上丝路中的作用与地位。展览免费向市民开放。

      展览分《起航东瀛 大唐的光辉》、《东进西行 宋朝盛世 元代继承》、《明清时期的新路》三个部分。谈起为何展品多瓷器,杨琮说:“自盛唐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南方的经济比重加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海丝之路愈益成熟。特别是中国瓷器的成熟使其在世界物质文化史上树立了崇高地位。除了丝绸,陶瓷已成为这条海丝之路的主角。”说到这里,杨琮用诗一般语言说起福州古窑名品曾经在世界的畅行:“它在东海、南海、马六甲至印度洋、红海至阿拉伯海,直至地中海,到处如影随形,哪里有人类重要的遗址,哪里就有它美丽的身影。

  •   宋代宦溪窑产的青瓷深腹钵。

       福建最早穿越东洋外销瓷产自今仓山

      福州历史上曾有一县名“怀安”。怀安县,宋朝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设置,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并入侯官县,为福州府附郭。怀安窑就在曾做过县治的今仓山区淮安村。

      展品中就有一把唐代怀安窑产的青瓷执壶。据杨琮介绍,福建迄今已知最早穿越东洋远销日本的瓷器,就是福州怀安窑烧造的青瓷器。此窑南朝始烧,贯穿唐代,是越窑系成员之一。它的胎釉个性明显,青黄色釉十分莹润。经科学测定,属中国青瓷中最早的分相釉瓷器。它的产品,除窑址出土外,主要发现于日本福冈的鸿胪馆(国宾馆)建筑地层中,且量大,可以判断是批量进口的。

      杨琮介绍说,二十世纪在非洲的东非、北非国家,如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以及埃及的宫殿遗址中,普遍发现中国越窑系的青瓷器。在西亚、中东的诸国中,凡重要城址、港口都发现大量的中国越窑系的青瓷器。

  •   宋代福州闽侯窑产的茶盏。

       两宋福州五大名窑名品畅销世界

      在展厅中,让人倍感亲切的是一只产自福州仓山洪塘窑的宋代茶入、一个产自福州晋安宦溪窑的宋代青瓷深腹钵、一个产自闽侯窑的宋代茶盏、一个产自福清东张的宋代黑窑茶盏。

      杨琮介绍说,经五代两宋,包括福州在内的福建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众多以外销为主的各类瓷窑。从福州出发的商船满载福州产的瓷器,驶往东亚、东南亚,直到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元代以来这种盛况依然不减。福建随着外贸瓷的兴盛,在产业产品上,已形成几大窑系。如黑瓷窑系(建窑系)、青瓷系、青白瓷系。

      福州黑瓷系的代表窑是福清的东张窑、连江的浦口窑,烧制黑釉茶盏、兔毫盏,大量出口,助力宋代形成一股黑釉兔毫茶盏、碗的热潮。这股热潮也影响了韩国和日本,后来日本人将其称为“唐物天目”,一直广为流传和传承于后世现今。

      福州青瓷系和青白瓷系代表窑是闽清的义窑、晋安宦溪窑、连江的浦口窑。据杨琮介绍,两宋时福州海上陶瓷丝路分东线和南线、西线。东线主要是韩、日和琉球,南线是菲、印尼、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等国,西线是斯里兰卡、印度、伊朗、伊拉克、也门、埃及、埃塞俄比亚、土耳其等,直达地中海沿岸诸国。

      他说:“在埃及的福斯塔特遗址出土大量的中国唐宋瓷器,其中越窑系的青瓷中很多是福建烧制的。福建地区宋元陶瓷窑口主要分布于闽江上下游流域和沿海地区。因此可以说当时出口世界的青瓷不少产自闽清、晋安、连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