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梦”遭质疑 文艺批评学者: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28.09.2014  12:23

  福建新闻网福州9月27日电 (林春茵)对于“哆啦A梦”日前遭中国一些媒体质疑“背后隐含的极强的政治意义”,多位文艺批评学者27日在此间表示,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并呼吁中国创作者们创造承载中国自己情感和想象的符号和形象。

  《哆啦A梦》是日本漫画家藤子•F•不二雄著名的漫画作品,讲述一只来自22世纪的猫型机器人“哆啦A梦”,与20世纪一个普通日本小男孩野比大雄的故事。不少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哆啦A梦是伴随童年美好记忆的动漫人物。

  多位文艺批评学者27日出席一场在福州召开的文学理论研讨会时,对某些媒体“围剿”“哆啦A梦”表示批评。  

  “我们不至于跟一只猫过不去吧?”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表示,围剿这一动漫形象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多大的事呀,我们不会脆弱到一只猫都受不了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导张炯教授认为,文学艺术作品跟政治虽有紧密联系,但不等同于政治,“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写小孩的动画,更多的是道德伦理的意图而非政治意图,而有没有政治意图,需要详细的考证和足够的根据,不好随便说。

  “国家关系是政治层面、外交层面的问题,但面对艺术作品还是艺术性为重。”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谢冕教授表示,有真善美、对心灵建设有好处的好作品,不论作者来自哪一国哪一地区,都应该肯定,“这是一个视野眼界胸怀的问题,批评家应该超出国家的关系、历史的原因,不能因为国家的关系、历史的原因,对作品做狭隘评价,让作品说话,不用再添加其他东西了。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认为,文化交流和影响具有超越民族、突破国家边界的超越性,不能有过分的地方主义,尤其不能有过分的民族主义。

  他同时指出,日本的动漫形象对中国动漫创作确实是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甚至已经到了一种霸权、压抑的地步,中国很多制作者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而接受日本动漫所创作的符号体系、形象体系,呈现出文化的不自信。

  这位自称对动漫有所研究的“70后”著名批评家说,“有理想的文化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传统这块土地上寻找资源,创造属于中国的形象和符号,承载属于中国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中国文化发展到了今天到这个时候,可以有所作为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