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法院:法润民生

22.05.2014  18:18
  去年以来,周宁法院针对辖区内村庄相对分散、村民矛盾纠纷易发、交通不便等特点,开拓思路,多措并举、能动司法,使法院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让群众感受到了司法为民的真切内涵和人文关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转变作风见细心

  “同志,帮我看看这份合同有没有效?”“法官,我们村和隔壁村因为山林问题闹纠纷,你们帮我们调解调解吧。”“我儿子和儿媳闹离婚,我想了解下情况”…这是周宁法院在该县泗桥乡亥窑村的村委楼前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的热闹场景。在周宁各个乡镇,像这样“送法上门”的场景每个月都要出现好几次。

  2013年以来,周宁法院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提升司法公信力为着力点,出台《班子成员挂点乡镇提供司法服务的工作方案》。该院9个班子成员分别挂点9个乡镇,深入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为村民提供司法服务,从情感上为村民排解疏导,在法理上为村民释疑解惑。

  “没想到仅仅为了这样的一件小事,法院的同志们居然这么耐心的给我们解答,真让我们安心放心啊!”村民们对挂点班子法官表示感谢。

  浦源镇溪坪村新厝自然村村民对周宁法院一起非法占用农地罪案件判决不满,认为对被告人陈某的量刑太轻。得到消息的挂点班子成员陈法官立即组织业务骨干从档案室调出这起案件卷宗进行反复审查,认定案件程序及实体均正确后,即刻前往溪坪村与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最终通过耐心的讲解释法,村民从起初的不理解到最后的理解。

  “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必须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驱散当事人心中的疑问,当事人一旦与法官产生心理共鸣,就会真正感觉到‘人民法官为人民’。”周宁法院院长张海光说。

  去年至今,该院领导带领资深法官巡回9个乡镇,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86人次。该院干警走访基层群众近1000多人次,为农村群众上门立案26起。

                诉调对接显耐心

  为了践行群众路线,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周宁法院成立了涉农纠纷化解工作室,将诉调衔接工作触角延伸至涉农纠纷领域。采取主动服务、走出法庭工作方式,将司法关口前移、将司法职能前置,采取“诉前调解—司法确认—主动履行”三步走的一条龙式纠纷解决机制,将矛盾纠纷提前化解在诉讼之外。

  “大多数涉农案件的双方当事人为同乡、同村、同组,甚至同一家,且许多涉诉双方当事人因庄稼收种、农活繁忙等季节性因素影响到审判调解时间和过程”,涉农纠纷化解工作室的林积平法官感慨道:“涉农纠纷化解工作室就要利用一切调解时机,在田间地头、河边路旁,农家小院进行调解,尽最大努力将纠纷化解在现场。

2013年7月15日,12位农民工从周宁法院领回了29.3万元的被欠工资,高高兴兴地将一面书有“人民卫士、一心为民”字样的锦旗送到周宁法院林法官的手里。这是周宁法院涉农纠纷化解工作室解农纠纷的一个缩影。

  针对涉及人数众多、案情复杂的涉农土地纠纷案,周宁法院巧妙利用涉农纠纷化解工作室的诉调机制,依靠当地党委政府支持,邀请当地村干部、有威望的人士以及当事人的亲友参与调解,力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周宁法院法官们在现场勘查、走访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涉农纠纷化解工作室诉调机制化解了50多起涉农纠纷案。

              提高效率有真心

  “幸好法院有涉农绿色通道,事情快速圆满的解决了,谢谢法官!”在周宁法院立案窗口,谢大姐握着法官的手激动的说。

  原来2010年9月,周宁县医院大楼破土动工,承包该工程的承包商将数千方的弃土倒入狮城镇半林村溪边周家山场。由于该山场系陡坡,经过雨水冲刷,弃土顺着陡坡往下流入山下水田,造成谢大姐承包的1.15亩水田被淹没。

  看看被淹没的水田和即将成熟的稻谷,想想全家大小来年的口粮,谢大姐就心痛不已。生气的谢大姐一纸诉状将工程的承包商告上了法庭,要求承包商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周宁法院考虑到该案不仅关系到谢大姐的春耕备耕问题,还关系到周宁老百姓的就医问题,于是,决定通过绿色通道迅速办理手续。随后案件承办法官立即行动,到狮城镇半林村溪边周家山进行现场勘察,3天后案件便得到了圆满解决,这是周宁法院涉农案件绿色通道高效率办案的一个剪影。

  为了方便农民诉讼,周宁法院开辟了涉农诉讼“绿色通道”,对所有涉农案件坚持“快立、快审、快执、快结”,在立、审、执等各环节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依法、及时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2013年至今,该院共审结涉农案件137件,执结标的70余万元。

  人靠饭养,田靠农耕。周宁县人民法院立足辖区实际,深入乡村,不断访民情、问民生、解民忧,以农为本,在维护辖区和谐稳定的同时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护农司法屏障。 责任编辑:严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