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才:“农民法官”为农民

07.01.2015  16:36
  本报讯(本报记者 邓炳秀 通讯员 罗立军 吴振彪)2014年10月10日10时,60岁的周仁才法官最后一次穿上法官制服,来到连城县法院会议室,参加院里专门为他举办的退休座谈会。脚刚踏进门,整个会议室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早已在会议室等候的院长张意文快步迎了上去,紧紧地握住他的双手。这一握手意味深长,蕴含着他对周仁才退休的不舍以及三十五年工作的肯定。

  农民法官

  1954年,周仁才出生在连城县姑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和大多数5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他也遇到过三年困难时期。二十岁那年,他进入县果茶场工作,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造就了他日后吃苦耐劳的品质。

  1980年,周仁才进入法院工作,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了一名人民法官。成为法官后,周仁才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妻子患上心脏病后,生活更是捉襟见肘。为了渡过难关,工作之余,周仁才始终坚持耕田种地,补贴家用。

  每当有当事人在田间地头遇到他,总不免惊讶地说:“周法官,你一个国家干部,还种啥地呀?”他们不敢想象,这个满身泥污、挑粪锄地的农民,居然是一名人民法官。慢慢地,“农民法官”这个称呼便在小县城里传开了。对此,他笑着说:“我本来就是一位农民。

  上班是法官,下班是农民。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压倒周仁才,他像对待庄稼一样,认真办好每一起案件,多办案,办铁案。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年来,他的办案质效均名列全院前茅,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004年,这位从果茶场走出来的农民法官被评为全省法院林业审判工作先进个人。

  煮酒调解

  进入法院后,周仁才充分发挥了他在果茶场练就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待工作,无论是送达记录还是办案执行,他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说:“能成为一名法官,我很珍惜,看着案件顺利办结,就像庄稼有了收成一样。”办的案子多了,他也摸索出不少办案技巧,其中一次煮酒调解更是常常被人提及。

  在法院工作三十多年,周仁才办过的案件不计其数,有当事人想送钱送礼,都被他拒之门外。不过,有一次,他办的一个邻里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为了胜诉,不约而同地来到周仁才家,想要疏通关系。

  这一次,看着同时找上门来的双方当事人,周仁才却一反常态没有将他们扫地出门,反而热情地把他们领进屋子。只见他亲自动手炒了两个小菜,温了一壶自酿的米酒,引着两人坐到桌边,三人边喝边谈,辩法析理。

  最终双方当事人被他的真诚为民和公平公正所打动,互敬了一杯酒,握手言和,一起纠纷就这么在谈笑间“灰飞烟灭”了。临出门时,原、被告都不好意思起来,说道:“周法官,你真是个好法官,不但没有收我们的礼,还亲手给我们送了一份‘大礼’,办的案子让我们心服口服。

  “三无”庭长

  三十多年来,周仁才始终坚持在审判一线,踏实工作,成绩斐然,逐步从一名书记员成长为副庭长,先后在北团法庭、姑田法庭及林业庭任职。对于工作,他全心付出,却很少要求回报。

  繁重的工作, 清贫的生活,这些都没有压垮他,他也从未向领导提出过任何要求。即便在妻子患病期间,他也未提出调回离家近的姑田法庭工作,最后还是领导主动把他调回去,方便他照顾家庭。

  办案中,难免会遇上金钱的诱惑,这时,他会以开玩笑的方式拒绝:“我身上是不能有钱的,一有钱就会‘出事’,还是没有的好。

  就是这么一位清贫的庭长,临到退休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科员。在城里待了几十年,连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同事们常常开玩笑地说,他是一个“三无”庭长,没钱、没职级、没房子。亲戚朋友也常常为他感到不值,这时,周法官总是笑着说:“身体健康就好,满足温饱就行。

  “工作在法院,犹如在前线;办案稳准狠,刀枪需勤练。”在周仁才一本破旧工作笔记扉页上写着这么一首诗。要离开法院了,他深情地说:“我就要退休了,没有什么好送给法院的,就把我写的这首时常激励自己的打油诗送给法院吧。” 来源:法制今报 责任编辑:曾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