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学生告诉你:台湾的“小确幸”到底是什么?

08.10.2014  12:24

  今年3月,台湾的太阳花学运轰轰烈烈持续了十多天,身边的朋友都在问一个问题:服贸协定是大陆释放给台湾的善意,明明是送钱给你花,为什么台湾人却丝毫不买帐?

  有一种观点解释,因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头等大事,不少年轻人更愿意追求一种“小确幸”式幸福——“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不想发大财。

  但这样的小确幸是如何来的?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进一步反问,假如真的有大钱给你赚,你为什么还想要小确幸呢?

  我连台北一间50平米的房都买不起

  当经济低迷、就业形势不好时,一个新词语“22K”,这一两年在台湾悄然流行起来,本意是指年轻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收入,大概是两万两千台币,约合人民币4500多,而对于生活在台湾特别是台北的年轻人,拿着这么微薄的收入,每月要考虑租房子,考虑交通费,考虑今天吃的饭如何多省下一笔钱的时候,不满和焦虑自然而然就开始在年轻的族群中弥漫。

  我在台北读大学,身边的台湾同学不管是什么科系,大多都有在平时打工的经历,不少同学还是一次打着两到三份工,通常是在便利店当店员,去餐厅或饮料店当服务生之类比较辛苦的工作。问起他们为什么打工,我都能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一个是为了自己平时的花销,另一个是为了还“学贷”。

  在感慨台湾青年人的自主自立时,我也从这些即将踏上社会的青年人身上,看到了想象之外的重负,尤其是当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在社会中仍然找不到许多地方来用他的知识和理念收获财富,而是靠着出卖劳动力,成为庞大台湾出口产业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来收获自己的价值。于是,更多的学生毕业之后选择了进入体制内工作,但就算是去做公务员,或是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他们也面对着和大陆青年人一样的焦虑——我连台北地段一间50平米的房都买不起(注:据媒体报道,按人民币计算,台北房价平均约为4万~5万元/平方米,稍微偏远的地方每平方米在3万以内,市中心高达十几万)。

  这在我们看来,彷如天方夜谭,为什么?因为台湾身处东亚门户之间,左邻庞大的大陆市场,往右则与欧美保持文化与制度上的相似,科技产业高度发达,标榜着民主自由、人才众多,明明应该是一个人人都各得其所的好社会才对啊。但事实上,台湾产业升级的困难,经济发展的滞后,早年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已比较成熟的社会结构,正在扼杀着年轻人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