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教育 2014.5.12:吴仁华:高等教育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

21.05.2014  22:32

 

吴仁华:高等教育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

2014年05月12日11:51  来源:搜狐教育

  2014年5月9日上午,“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4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怀士堂拉开帷幕。本届论坛设定“中国文化中国教育 中国人”之主题,在中国文化生成与中国教育互动下考察中国人的文化特性及发展问题,从人的现代化高度上探求教育变革与文化创新,重铸时代新教育,使之成为成就大国之重器。

  以下为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发言实录: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仁华。

 

 

  当前的高等教育,从规模来看,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入到大众化阶段中期。但是我们不能不说传统的精英教育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的重要思想,但是深深阻碍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产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脱节的重要根源。特别是现在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以后,迫切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反思传统精英教育思想对大众化发展的影响。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深入发展的阶段,出现了培养大学生越多,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越大的现象,这个不可回避。另外系统内外的积怨都在增加,就业等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而且我们常有一种习惯思维,希望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我们教育内部解决。我经常跟教育系统的官员说,你们千万不要随便发表一些看法,比如就业难,有些就业难的问题不是教育机构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曾经试点过,比如说为了解决乡村医生缺乏的问题,乡村卫生院培养本科医生,哪怕你用什么定向培养等各种措施,培养出来的本科医生最终都不会回去乡村卫生院。我们跟他签合约,上了复旦医科大学,毕业以后把宁可赔钱,他也不愿意回去,而宁愿去当医药代表。我们花了这么多经费去解决乡村医生的问题,但是仍然得不到解决。所以有些社会问题不是我们教育系统可以解决。当前我们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根源在哪里,核心的问题就是现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目标单一、体系单一、模式单一,越来越适应经济社会多样化的要求,我觉得现在也难以解决,也解决不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最难的问题。

  现在我们在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利益关系说所比重越来越大,以精英培养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考虑和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在座的同学都是985学校的,但是我所接触的都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我的学校还算不错,属于本二头本二尾,碰到一些学生关系的问题,我们现在很难回答。我们现在很多的教育回避了学生意义的看法,核心价值观怎么落地,也都是一个问题。

  我也注意到一些教育系统的理论文章,但是这些理论文章深度太低,基本上没有引起行政部门的重视,也没有明确提出大众化以后对整个教育的变化,我们更多是体会在15%、20%、30%,并没有这个数据背后的含义,没有得到体现。

  大家都知道,我们所讲的精英,为什么没有用中国精英的概念,而是用西方精英的概念。中国的高等教育都还是以培养精英为目的,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还没有形成,普及化以及大众化的培养目标至少还没有清晰以及确立非精英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整个教育体系还是以牺牲大众或者大众化低的精英教育制度来垄断整个教育体系。

  特别是大家讨论的高考,如果不对高考制度进行分类考试的话,而且这种高考也是为了上985高校,我不赞成取消高考,因为高考有必要的存在性,如果高考取消,这是一个大问题,社会是要出问题的,但是高考一定要分类,但是怎么分,这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系统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是以培养“圣人”为主的思想,强调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影响非常深。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文明道德,缺乏对自然理性看重的精神,往往视技术为”雕虫小技”,而非知识分子所为。这个技术讲的实际生活中所使用、所应用的技术。

  整个精英教育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强调它的重要性,特别是近代以来被持续强化,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近代中国人民不断致力于救亡图强,需要有精英阶层对社力量进行强有力的引领。

  但是整个社会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求不仅继续高度重视精英教育培养,还要越来越重视精英人才主要是建设者的培养。大众化及普及化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求停留在“层次”的概念上,应当是一个“体系”的概念。高等教育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相当程度上是90%的非英人才,这是大众化后期乃至普及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部分。现在我们很多思考都是以985高校为例,很多大学的书记、校长他们发出的声音更多被人关注,可是如果这个思想整个笼罩在中国高等教育方面,我不知道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整体上会往哪个方向走,因为真正的985高校只是少数,我们在这个方面注意的不是很多,高等教育跟社会密切相关度、高等教育跟人民群众的息息相关的应该是90%以上的其他高校。

  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特别是我们注意到了分类的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三中会也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重大决策一方面贯彻落实不利,另一方面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都是一些理念,所以很难得到发展。我们赞成像德国现在的发展也开始做世界一流大学,但是这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的集中度过大,可能影响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

  第二个问题,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为中心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如实说,实际上高等教育精英化发展阶段,我们的目标还是主要聚焦在接班人的培养上,而且无形之中还是以政治接班人为宗旨。进入大众化之后,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大众,就是要切实将建设者作为主要任务。我们教育方针是把建设者摆在前面,但是往往我们重视的是接班人,而且是政治接班人。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以培养建设者为目标的建设思维,更没有建立起保障培养建设者的机制和体制。

  要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建设者。我们的命题有一个“中国人”,我们觉得现在的中国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这个事情想清楚。在学校我就思考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工学院,在福建省招生大概15到20个人,我特别告诫那些到我们学校的985博士,你们千万不要把你们的学生培养成像你们一样,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研的很少,你要培养的是面向企业一线、管理一线、服务一线、生产一线的,当然我们需要你们到学校来,因为你们掌握着更深刻的理论知识。我觉得市场经济起约束性作用以后,教育界至少目前为止我认为对此的解读还是不够。

  我觉得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直接应影响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所肯定的人的主体是一种道德主体。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在许多青年学生中,拥有财富越来越成为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这个问题来自于哪里?中央提出核心价值观,我们在思考核心价值观怎么在学校中配培育和践行,践行过程中怎么落地,怎么落实到我所在的学校,但是我感觉各种价值观中,财富观、劳动观、职业观是最基本的观,比如说财富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财富诱惑是社会动力,也是各种腐败的罪恶之源,对财富我觉得合法取得、正当使用都应该得到肯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还是值得认真去读。近年来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不断显现,我们特别要注意,不能用先进分子的要求去要求所有的公民。《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登了十大思想家的一些观点,我觉得那个观点很好,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未来都是无私奉献者,取得财富需要肯定,正当取得财富也需要肯定,不然的话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回答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底线思维,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与目标应当是大众化的学生,是未来成为社会普通建设者的学生,这个一定要做实。

  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建设者。我们在高度关注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第二位,但是我们的结构转型和方式转变任重道远。

  这个问题对我们高校影响特别重大。要强调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特别是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要求高等教育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人才。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把应用型大学纳入到高等教育法的范畴。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在反思,为什么德国等欧洲一些实体经济能比较快地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核心就在于它的高等教育结构以及人才的培养与工业发展的契合度非常高。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哪一个产业用农民工越来越少,就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这样的学生,但是很遗憾,我们现在整个教育体系还是以培养什么家为主。

  现在有越来越多成为建设者的普通大学生,他是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力量,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大学生普遍比其他群体更加关注国家利益、国家事务,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者越来越多的机会从事跨境工作、学习,实现跨境学习、旅游,注重培养学生开展跨境交流、合作能力是现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具有全球视野与跨境交往、合作能力,必须纳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教育“大众化”学生,尊重世界文名的多样性,要教育大众化学生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单纯“培养精英中国人”向“培养精英中国人与作为建设者的中国人”并重转换,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转换,既迫切需要中国文化转换来促进,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转换的推动。中国的高等教育为唯有以现实的人为本、为中心,他们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才能减少一些埋怨,所以才会对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