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子深山里当茶农
提起“90后”,很多人会想到“自我、叛逆、有个性”等代名词。然而,罗源的90后小伙张常杰却令人刮目相看。他放弃了城里的优越工作,毅然回到偏僻的家乡,接手父亲的茶厂,当起茶农。他的加入,给墨守陈规的村民带来许多新点子,让村里的种茶业焕发生机。
23日,记者驱车沿着弯曲的乡间公路颠簸两个多小时,才到达距罗源县城63公里的霍口乡南乾自然村。在村里找到张常杰时,他正和奶奶一起用制茶簸箕“筛茶”。对于制茶工艺,张常杰早已谙熟于心:“制红茶要进行九筛,这只是第三筛,每次用的簸箕都有精细的考究。”
今年22岁的张常杰从小生长在南乾村,对农村淳朴而快乐的生活有着深厚的情感。就读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时,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回乡参与劳作。2010年,他利用暑假跟随舅舅去福安学习制茶,掌握了一手制茶的好技艺。去年底,他辞去福州的销售工作毅然回乡,接手父亲的茶厂,同时帮助村里的茶农制茶、销茶。“我觉得在家乡做事,一点也不无聊,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南乾村是罗源最边远的山区,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非常艰苦。5年前,当地村民在政府引导下开始种植金观音,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张常杰家算是村里的示范种植大户,有60多亩的茶山,目前已申请“尖蕊红”商标,每年收益有20多万元。张常杰掌管茶厂后,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暗下苦功谋求新发展。
张常杰心里明白,只有好茶才能卖出高价。红茶制作从“萎凋”“揉捻”到“发酵”“干燥”的道道工序,张常杰不敢有一丝马虎。特别是清明时节,茶农每天的采茶量有的多达上千斤,他经常要加班加点地通宵制茶。除了为自家制茶,他还主动帮助村里的茶农加工茶叶。“这孩子真不错,每次找他帮忙,从不推脱。”茶农张大伯显然是常客,说起张常杰赞不绝口。
制好茶后,张常杰也没闲着。每隔十天半个月,他便带着制好的红茶到各地门店跑销路。“我利用以前做销售时积累的客户源,带上这些红茶亲自上门推销,拓展了不少销售渠道,茶卖得比以前更好。”张常杰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大家拓宽销路,增加些收入。
“目前,我们的红茶销往福州、连江、江苏等地,还经常有顾客打电话来订购茶叶。”张常杰脸上满是笑意。下一步,他打算请些安溪采茶师傅来教村民采茶,因为采茶技术的好坏会影响茶的品质,如果茶采得好也会让茶叶卖得更好。
(福州日报记者 王元锴 通讯员 谢闽星 康琳 洪映)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熊志敏】【值班编辑:陈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