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名家福州论诗:互联网促发中国诗歌复兴
福建新闻网福州1月2日电 题:诗坛名家福州论诗:互联网促发中国诗歌复兴
作者 林春茵
“我们的诗歌正在复苏。”这似乎成为中国诗歌爱好者之间一个暗潮涌动的秘密。
专程从北京赶赴福州出席一场开放式诗歌朗诵会的《诗刊》副主编李少君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这已经是他最近两周来参加的第三个诗歌跨年活动,“进入12月后,全国各地都在举办新年诗会。”
除了频频落地的诗会活动,诗歌刊物层出不穷,不少颇有影响力的都市类报刊也刊载诗歌,以探索传统诗词文脉的《中华好诗词》综艺节目,以全国同时段排名第十上下的收视,被媒体喻为“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
福建一年举办多场大型诗会,几乎各市都发行诗歌杂志,近年还涌现一些诗歌群落,如位于福清一都村的“诗歌村”、莆田年轻诗人辈出的“莆阳诗群”。
同时,诗歌正迅速成为虚拟社交空间中的新宠。“天涯社区”网络平台上的“天涯诗学”文学论坛,浏览量已近60万。
微信微博则更为可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诗歌是一束光”、“第一朗读者”和“诗人的诗”等一批诗歌微信公众号,粉丝数和订阅数动辄数十上百万。由《诗刊》公众号推送的一组农民诗人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点击数达到8万多。而注册于2013年6月的“为你读诗”公众微信,联手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进行大众诗歌欣赏,开通未满一年即收获60万粉丝,一天平均10万人收听。
“在这种程度上,属于诗歌的阅读时代正在降临。”评论家霍俊明认为,自媒体缩短了诗歌和大众的距离,诗歌无限凝缩的文字和无限敞开的意境正好调和现代人匆促、烦闷的快节奏生活。
《诗探索》主编林莽特别提到了到“1998年”,认为这是中国互联网掀起第一个高潮的年代,“我们的诗歌紧跟着就复苏起来了”。
评论家陈仲义认为网络之于诗歌的影响,一是带来“大跃进”时代,二是成为“黄埔军校”。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诗潮澎湃,因整个社会的情感能量喷发口刚好由诗人代言,这个历史时期不可再现。网络传播催发诗歌复兴,但如何在个性化、碎片化写作中获得成功将是长久课题。
“很短时间起来的一大堆诗人,没有编审机制监督,自我欣赏、自我评判吹捧的多了,泥沙俱下,需要时间淘汰。”陈仲义说。
“诗歌在微博圈走红,是兴盛的假象。”曾折桂鲁迅文学奖的诗人荣荣认为,复杂隐秘的个性化创作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写作,都应被时代包容进来,“大众的诗歌素养还需训练提高,这是长期的过程,还需各界给予更多扶持。”
云南诗人雷平阳被视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在靠口口相传的圈子里,他那些关注云南原乡的诗句,以大量细节制造栩栩如生的在场感,被称为“口碑最好”。
雷平阳认为,80年代的诗歌写作盲目追求西方后现代解构主义,是精神空虚时期的饿汉抢食;2000年以后,诗人应该反思这片土地需要什么文化。
“激进的、永远指向未来,不一定是我们要的。相反,我们需要反向文明,才能跟传统文化对接上。”雷平阳说。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也认为,中国诗歌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新诗的百年历程之后,这几年则走向传统,无论观念和艺术都呈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无论如何,契合人的生命体验、打得动人的,才是好诗。诗歌正在走向复兴,但还没有到达高潮。”孙绍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