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群体说艾滋病:请以平常心看待
11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韩孟杰,在接受卫计委网站在线访谈时指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艾滋病(HIV)的现存活感染人数已经达到57万多,1至10月份新发现感染数将近9万例。
韩孟杰介绍,2014年,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平均感染艾滋病率达到7.7%,而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高。
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已经陆续展开艾滋病的防控工作,经过三十年的坚持和摸索,已取得很大成效。但同时,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艾滋病防控工作遭遇了发展瓶颈。
恐惧背后的难言之隐
在海口同爱工作组的检测中心,男“同志”张楠(化名)正在焦急地等待自己的艾滋病检测结果。在HIV检测条逐渐显示结果的那段时间里,他始终双手紧握,一言不发。受他情绪的感染,记者仿佛也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幸运的是,张楠的检测结果为阴性。
“等待结果的那十几分钟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时刻。”张楠告诉记者,恐惧、悔恨、愤怒、绝望……他无法控制地去想象最坏的结果。
尽管在检测前,负责检测的志愿者已经告诉他,即使检测结果呈阳性,仍然需要进一步检测确认;即使最终确认感染HIV病毒,只要坚持正确治疗,完全可以过正常的生活。
“正常的生活?怎么可能?!身为‘同志’本就讳莫如深,如果感染了艾滋更是难以启齿,就像判了死刑一样!”张楠回想当时的心境仍有些激动。
去年的艾滋病日前夕,张楠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上,密集推送了很多有关男同性恋者之间传播艾滋病的新闻报道。他才意识到有必要检测一次。“其实大家有的时候不是缺乏检测意识,更多的是害怕去面对检测的结果。”张楠说。
在传统观念笼罩下,中国同性恋者一直生活在社会的“阴翳”中,在不少人眼中,同性恋似乎成为了艾滋病的代名词,而艾滋病似乎是同性恋的“必然结果”。
艾滋病并非绝症
1991年,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魔术师”约翰逊公开自己感染了HIV。24年后的今天,他仍然过着健康的生活。
“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药物半年后,病毒可低于检测水平,且不具传播性,感染者能如常人工作生活到老。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HIV感染者的死亡率只有1%。”与艾滋病共生了二十年的抗艾活动人士张锦雄说。
长期在网上为中国“同志”提供咨询的美国华文同性资料中心总裁——“星星”博士认为,中国需要有更多感染者“现身说法”,增加这一群体的公众能见度,以便在公众中树立客观的舆论认知。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日前发布的核心报告《艾滋病如何改变一切》显示,2001年至2014年间,全球范围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预期寿命已从36岁提升至55岁。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到,到2030年“要终结艾滋病的流行”。
2014年,张锦雄参加了《超级演说家》第二季。“三轮演讲视频播出后……愈来愈多的高校和疾控中心邀约我去做讲座和培训。很多感染者,以及他们的伴侣和父母找我咨询。这些都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坚持下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张锦雄说。
以平常心看待“同志”和艾滋病
在张锦雄看来,男同性恋者艾滋病的高传播率,与他们身处的社会处境有密切关系。他说:“由于缺乏相关意识和存在羞耻心理,‘同志’主动做检测的比例不高,导致未能及时发现治疗。”
“星星”博士认为,遭受歧视是中国“同志”和艾滋病群体面临的最大的社会环境压力,“一方面,歧视只会强迫感染者隐瞒自己,迫于压力,他们可能会介入异性婚姻或性关系。另一方面,也会令很多人误以为HIV是只有同性恋会患的疾病,而异性恋是安全的。”“星星”博士说。
张锦雄认为,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打破人们对于同性恋和艾滋病的一些偏见,比如加强当前“四免一关怀”等艾滋病的治疗政策的宣传。
张楠向记者推荐了一部“同志”题材电影《平常心》,正是这部电影最终促使他决定去做检测。这部电影以原作者本人的经历改写,讲述了第一批纽约同性恋人群以及HIV携带者的生活,以及他们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社会应该用一颗平常心看待‘同志’和艾滋病,这两个群体本身也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他说。
“星星”博士说,“改变是要从根本做起的,要从反歧视开始,要推广性教育和性健康教育;没有性教育作为基础,性安全教育是没有成效的。”
作者:李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