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对话“90后”共产党员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记者罗宇凡、黄小希)青年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之际,记者走近“90后”年轻党员,从他们年轻的笑容和点滴的努力中感受新一代共产党员对信仰和理想的坚。
“万能的阿满”——为需要的人送去快乐和幸福,让我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6月底,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0级物理基础科学班学生韩道满毕业了。成为一名党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为这个“90后”男生的大学岁月,留下了难忘的青春记忆。
“那是2012年5月22日,当时的气氛很庄重,当我宣读自己的入党申请书时,心情激动得不得了,热血沸腾。”韩道满清楚地记得入党的场景,“宣誓的时候,我特别高兴,但更多的还是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压力,更是鞭策我前进的动力。”
因为喜欢帮助同学,韩道满成为同学心中“万能的阿满”。从备置药箱,向医生学习急救常识,为同学处理外伤,到多次彻夜守护患病住院的同学,从设立工具箱,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便利,到主动买涂料,为因潮发霉的寝室粉刷墙壁……这些看上去微小的善举,让他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不仅关心身边的同学,韩道满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他曾发起成立甘露支教协会,招募32名志愿者,筹集价值4万余元的物资,远赴甘肃省张掖地区进行20天的支教活动,也曾在寒冬时节走上大连街头,进行爱心包裹劝募,一站就是7个多小时,脸冻僵了,嗓子喊哑了。
有人说,“90后”是一群只会索取的孩子,但韩道满却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奉献能带给他们更大的快乐。选择继续求学的韩道满决定,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好好思考人生,认真规划自己的理想。“未来无论做什么,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辅导员张爽——要把誓词的每一个字刻进心里
“90后”女孩张爽入党四年了。2010年7月,面对鲜红党旗宣誓的那一天,张爽告诉自己,要把誓词的每一个字刻进心里,落实到行动中。也是在这一年,正在上大学的她,建立了“张爽义务支教小分队”,带动一大批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义务支教的念头,从2008年张爽步入大学校门时就开始萌发。生长在吉林省伊通县一个小山村的她,由于小学时没有机会接触英语,导致上中学后英语成绩不理想,经过不懈努力,成绩才得以提高。这段经历,让张爽下定决心,用自己的努力给山村的孩子带去一些帮助,改变农村娃的命运。
转眼6个年头,张爽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吉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辅导员。她的支教小分队帮扶中小学生500多人,支教基地发展到长春市周边、甘肃贫困山村等地的多所学校。
“作为一名‘90后’党员,我们需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走在前面,吃苦耐劳,在困难和考验面前决不退缩。”张爽说。
有人说,多元的社会让“90后”迷失在信仰的漩涡中,但每天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大学辅导员张爽却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入党充满了热情,“从大一开始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定期上交思想汇报,希望通过加入党组织,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青年大学生”。
“村官”郑文通——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013年,在武汉大学取得播音与主持专业、法学专业双学士的郑文通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江西省于都县,在岭北镇录田村做起了一名普通的村书记助理。
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出发地,从小生长在于都河畔的郑文通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比同龄人更特殊的认识。
“从小爷爷就跟我讲红军的故事,老家祖屋的后墙到现在都还留着一幅褪色的大标语——枪杆子里出政权。”在赣南苏区长大的郑文通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最天然与朴素的亲近感。2010年,刚刚20岁的郑文通如愿以偿地在武汉大学加入了党组织。
“与先辈们相比,我们这一代党员也许不需要再像他们一样去抛头颅、洒热血,但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却是必须传承和继续的。”郑文通说。
与他的同龄人相比,郑文通的工作简单但却繁琐。“每段时间都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抓土坯房改造、宣传计划生育、登记农医农保、普及农业技术……”郑文通告诉记者,“在有些人看来,我的工作可能非常单调,但我觉得,能够在最基层,以一个年轻党员的身份脚踏实地的为群众干一点事,做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执行者,让我很有成就感,觉得生活充满了意义。”
再过一个月,郑文通的“村官”生涯就要满一年了,对于自己这一年的生活,他用了一句话来概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