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地加快补短板 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4月19日,2018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教育局负责人就各地2017年基础教育工作和2018年工作要点进行了交流发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自去年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来,全省各地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着力解决“有学上”的问题基础上,强化“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热切期盼,加快基础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优化布局结构,提升均衡水平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立足区域教育发展实际,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遴选建设项目、强化规范管理,加快学校建设,努力扩大学位供给,提高建设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福州市完善学校基建和修缮工程项目管理机制,落实教育用地规划调整联合审批制度,同步加快推进教育预留地征迁、配建学校规划和建设。一年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2.2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4410个;55所学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全省唯一获评教育部第一批区域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
漳州市通过实施城镇中小学扩容工程和义务教育提升工作,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优质学校,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推进芗城区、龙文区新一轮学校建设步伐,有效破解了城区“挤”的问题。
三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农村非完全小学建设评估,216个教学点全面完成评估验收;深入实施“大班额消除计划”,全面消除了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56~65人大班额占比控制在15%以内。
龙岩市着力加强区域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和指导,依托市特教学校成立了“龙岩市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积极申报和创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提高特殊教育基础能力。
■注重内涵建设,夯实质量基础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各地坚持“抓内涵、提质量、促发展”,通过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长效机制、建立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机制等,进一步创新工作抓手、夯实质量基础。
厦门市出台实施《厦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意见(试行)》,对小学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进行质量监测;在总结多年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设立均衡发展奖、均衡贡献奖、优秀小片区等三类项目,分级分类对各初中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漳州市建立9个初中教研协作体,覆盖全市70%以上初中学校,以优质校、龙头校带动一批初中学校优质发展,坚持“一校一案”“一校一策”,重点支持30所薄弱初中校改造。
南平市完善教研队伍建设,筹建教育科学研究院,发挥教学培训与指导、教学评价与监控等方面的职能;成立新一届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研究指导组,指导学校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全市20所一、二级达标高中全部成立高考工作研究室,确定具体工作方案,发挥团体力量。
宁德市积极扶持民族学校建设,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民族文化列入校本课程,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加强民族学校特色办学、提升办学质量。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办学活力
各地坚持发展新理念,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成效显著。
泉州市继续深化实施城区“小片区”管理模式和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改革,通过完善“捆绑考核”措施,提高改革实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片区“捆绑考核”结果将被纳入学校及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明市打破不同隶属、不同学段学校的校际壁垒,破除行政归属,建立办学管理统一、资源分配合理、多校协同发展的区域性总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强校际合作,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整体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和教育质量。
莆田市调整中考中招政策,改变实行多年的等级记分为学科比例分值记分,试行考后估分网上填报志愿,成绩按照等级加分数呈现;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课题研究,明确七个领域、18个课题,进行深化认证、实验推广,做到校校有思路、校校有方案、资源有储备、教师有培训。
平潭综合实验区启动开展“区管校聘”和控制数管理改革,力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和管理体制不畅问题。在“台湾教师资格认可”方面先行先试,招收2名台湾教师入职学前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并为台胞子女在平潭接受教育开辟“绿色通道”,全力构建两岸共同家园。
2018年,全省各地将继续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工作“补短板、提质量”的决策部署,找准突破口,着力补足基础教育发展短板,全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书写好基础教育“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