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问题为何“屡禁不止”?

26.09.2014  08:40

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清理1.5万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四省已有10万余“吃空饷”者现形。(9月25日新京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四个省就有10万余“吃空饷”者现形,如此多的“吃空饷”者实在令人震惊!如果再继续查下去,不知道全国还有多少人在“吃空饷”?按理说,一个单位的编制人数、出勤状况、年度考核、工资发放情况都有据可查,无论是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还是单位相关领导,都应该清楚明了。再说,中、省、市有关部门年年都在发文,要求专项治理“吃空饷”问题。但近年来,全国各地曝出“吃空饷”的新闻不绝于耳,各种奇闻令人咋舌:有的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安插还在上学的子女到自己单位“占位子、拿票子”;有的地方出现了吃了多年空饷,不但没被发现,反而还被提拔为副处级领导干部;有的因涉嫌犯罪被判刑入狱后,原单位竟然一直保留其级别、工资待遇等。人们不禁要问,有关部门下发了那么多文件为何管不住“吃空饷”问题呢?到底是谁在顶风作案让“吃空饷”者有机可乘?“吃空饷”问题为何会“屡禁不止”?

        其实,“吃空饷”问题频发的背后是“权力包养”在作祟。针对“吃空饷”问题,尽管国家有关部门早已三令五申,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要求专项治理“吃空饷”问题,但制度终归制度,毕竟还要靠下面各个机关单位来具体贯彻执行。如果这个机关单位的领导爱面子、怕得罪人,或悄悄地收了“吃空饷”者的好处,或直接涉及到自己或上级领导的亲属在“吃空饷”,这些制度措施就成了一纸空文。也就是说,这些“吃空饷”的是被单位领导用手中的权力“包养”着的,若上面不下硬茬,一般人根本撼不动权力的淫威的。另外,在许多地方,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的工资是由国家财政、省财政、地市财政、县财政等各级财政“层层配套”的总和。这样一来,“吃空饷”骗的是上级的钱,不吃白不吃。

    吃空饷是一种腐败行为。“吃空饷”会导致财政供养人员虚增,造成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流失,损害公众利益,同时也制造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可以说,“吃空饷”是故意侵吞国家财产,是一群硕鼠在大肆吞噬人民的血汗,是典型的贪污腐败。“吃空饷”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损害的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合法利益。因此,必须对“吃空饷”问题加以整治,必须敢于动真格下硬茬。

        一要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和纪律。对那些“吃空饷”的要毫不手软,单位主要领导要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当然,单位领导首先要自身过硬,一身正气,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公道正派,不收取人家的任何好处,不安排自己或上级领导的亲属“吃空饷”。只有自身硬了,才能敢抓敢管,才能不怕得罪人,才能管好用好干部,才能把单位和群众的事情办好,才能把“吃空饷”入口堵死,把“吃空饷”的干净、彻底地清理出去。

        二要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管体系。必须将预防关口前移,防止虚报人数、冒领工资“吃空饷”事件发生。必须公开单位编制及实有人员,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干部、群众以及媒体的监督作用。只有毫不遮掩地公开单位的编制人数、领导职数、实有人数等信息,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干部、群众以及媒体才能有效监督、积极监督。一个单位的干部和领导到底上没上班,上班到底在干啥,有没有违法乱纪的事,有没有“吃空饷”现象发生,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监管部门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大财政支出透明度,推行财务公开,阳光操作,将一切支出“”出来,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履行审查制度,财政部门要对所有由财政负担的人员资料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审查在编不在岗,调出不下编,或瞒报虚报工资表、死亡不注销、转岗领双薪、多报人数吃空饷等情况,把住人员“出入关口”。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按照财政审计要求,把所有财政资金纳入审计范围,真正实现财政资金审计全覆盖,严格审查各项财政资金规范运行情况,维护财政资金使用的严肃性。

    三要严惩“吃空饷”者及其相关的审批者、监管者,情节恶劣的应以贪污罪定罪、失职渎职罪入刑。堵塞“吃空饷”的漏洞,必须填补相关法律法规的空白,强化问责,破除“权力包养”,对“吃空饷”者和纵容者予以严惩,才能使“后来者”望而却步。“吃空饷”者一般都是以伪造、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国家工资福利待遇都在数万元以上,完全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并且“吃空饷”的行为严重侵害了民众对国家机关及公务人员的廉洁性要求和企盼,其危害程度已达到将该类行为作为犯罪来处理的地步。另外,治理“吃空饷”还要对在这个链条上的所有参与者予以惩罚。实践证明,“吃空饷”者能够冒充正式人员领取工资福利,与相关的审批者、监管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将“吃空饷”者与监管者一同惩罚,才能更大程度上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