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陆生“被策反”?陆生:“我们两岸不是人”
“我们是‘两岸不是人’,” 台湾大学 “陆生”洪鑫诚无奈地表示。
近日,《环球时报》刊登新闻称,有赴台“陆生”被台湾情报机关“策反”,为台湾提供大陆情报。
自2011年台湾对大陆学生有限制开放学历教育以来,三年间3000余名大陆学生先后赴台。这些学生经常要面对的事情就是:被台湾人疑为“大陆探子”,又被大陆人指责“为台湾说话”。这次新闻,再次对陆生们造成了困扰。
“台湾说我们是共谋,大陆说我们是台谋,搞得我好乱啊,”陆生蔡博艺在脸书上的吐槽,不少陆生都有类似感受。
台湾大学陆生洪鑫诚形容自己的各社交网络平台被这则消息“疯狂洗版”,他说,身为陆生,这个消息几乎是个“惊爆弹”,“自然在我的圈子里激起千层浪”。
他告诉凤凰网,自己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感觉是“震惊”,然后又觉得发生这样的事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很多人无法分开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说,比如有个陆客随地吐痰,人们就会认为大陆人都如何如何,然后以这种判断去看待另一个可能完全不同的大陆人,“有些人不懂得因人而异的道理。”
他撰文说自己感到“忧虑”,在台陆生本来就极易引发争议,现在“又要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了。
在风口浪尖的感觉并不好,经常陷入“里外不是人”的困境。
“当初你漂洋过海,掏心掏肺也好,走马观花也罢,台湾对你,有太多难以接纳的理由。将来你学成归来,独善其身也好,兼济天下也罢,祖国对你,有太多半信半疑的借口,”他撰文如是称。
他告诉凤凰网,自己每次回到大陆与以前的朋友聊天,也不时会遇到尴尬的情况,“特別是提及两岸政治层面的话题,不管我说什么,他们常常都会认为我在为台湾说话,甚至有人说我是‘亲台派’,我就觉得纳闷了,不是老说 两岸一家亲 吗?”
“大家都很喜欢来台湾玩,但一提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就觉得好像还是两家人,”这种感觉“挺尴尬的”。
“学生容易成为两岸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他形容这种感觉“非常无奈”,这种感受,不少陆生都能体会。
“不论是大陆对于赴台生源的省籍限制,还是台湾对于陆生权益的限制条款,凡此种种,都离不开两岸的政治背景,而学生只有接受的份。”
洪鑫诚说自己申请读研时,两岸就各有政策限制,“我认识很多很优秀的同学,就因为不符合种种限制而不能如愿。这些事情你没办法决定,只能看运气。”
根据台湾政策,来台陆生受“三限六不”政策限制,三限为“限制采认学历校数、领域及招生总量”,六不是“不加分、不影响国内招生名额、不给奖学金、不能打工、不能考照、毕业后不能留台就业”。
洪鑫诚告诉凤凰网,自己有一次有机会问前 商务部 部长、现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是否欢迎陆生回国从事两岸关系相关工作?“我说陆生了解两岸情况,应有独特优势。不过他只是说,我们对境外留学归国人员是持开放态度的,但同样需要通过竞争入职。”
洪鑫诚说,现在都尽量避免提及自己的身份。“一是觉得人出生在哪,拿哪国国籍,这些先天决定的属性比起共享的理念和价值来说,并不重要,而每个人都有权去做出自己的认同和选择;二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解释,毕竟人被 贴标签 是常有的事,而我不再乐意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撕标签的动作,告诉对方,也许你曾以为的在台陆生或中国人是那个模样,但其实每个人都不太一样。”
“两岸关系的时代背景并无一夕改变的可能。然而如果我们能少贴标签,从独立的个体视角出发,便会看到全然不同的风景。因为‘里外不是人’的另一面,或许也有他们的兼听则明,和超脱两岸的朴素关怀。”
“躺着也中枪”
一名笔名为“陆生楠”的陆生,也在媒体上撰文称,自己听到陆生成为间谍的事情,第一反应是“还有这种事情啊?”
“也许是因为太过鲁蛇(英语loser的谐音),在台湾念书两年多,还真的没有遇到来‘策反’我当间谍的人,”他自嘲。
因为身分敏感,陆生每每成为焦点话题,“每隔一段时间陆生便被两岸媒体拿出来消费,而这些消费对于我们这些来念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压力,”他说。
他在文章中说,在台湾这边,从官方到民间对于来自中国大陆的人事物普遍抱有疑虑和担忧。因此任何有关陆生的议题都被放进两岸关系、台湾前途的框架当中讨论,政治意涵远远超过议题本身。
很多陆生都表示自己“不想被贴标签”,但“标签却早已像纹身一样刺在我们身上,难以去除”。
“说好的两岸交流从青年开始,现在却变调为两岸对立从牺牲青年开始。这对于很多当初对于台湾有美好想象的大陆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心酸的,”陆生楠说。
“真心希望两岸的媒体可以对处于夹缝之间的陆生们手下留情,躺着也中枪是谁都不愿意的事情,更何况是没有话语权,却还一直被当成箭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