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探访“朱子故里”:朱子文化是两岸共同精神财富

16.11.2015  09:19

  中新社武夷山11月15日电 题:台胞探访“朱子故里”:朱子文化是两岸共同精神财富

  作者 林玲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15日,在“朱子故里”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的朱子广场上,一群身着宋代服饰的小书童们手拿《朱子家训》认真朗读。伴随着声声入耳的读书声,第六届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节拉开帷幕。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朱子理学作为儒学思想,构筑了中国宋代至清代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影响远及东亚和欧美诸国。

  在武夷山,朱熹曾长居数十载,留下48座书院、故居等文化遗存,而且朱子理学也在此衍播。因此,在此举办的两岸朱子文化节吸引许多台湾同胞前来探访“朱子故里”,重走“朱子之路”。

  “来到朱熹曾经生活、修学的地方走一走,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来自台湾的海峡两岸朱子交流协会首席顾问黄翠文走在五夫镇中的兴贤古街上,对中新社记者说,“行走在五夫镇,不仅能感受到当地的人文气息,更能体验到回到宋朝的感受。

  五夫镇上,最能集中体现朱熹功业的地方莫过于兴贤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到此时,古街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古街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

  古街蜿蜒曲折,古意盎然。街坊两侧矗立着的“兴贤书院”、“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等古迹,无不透射出宋风遗韵,依稀可辨昔时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的繁华景况。如今,兴贤古街仍居住着近千人口,他们延续着这条古街的历史,生生不息。

  “兴贤书院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书院内的氛围和陈设似乎让我看到了朱熹站在讲台上,对着弟子们讲课时的情景。”黄翠文对记者说。

  作为朱子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武夷山获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就有兴贤书院的功劳。兴贤书院约在南宋孝宗时兴建,是朱熹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

  现今,书院内仍可欣赏到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书院门牌楼高耸,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

  与黄翠文不同的是,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理事长潘朝阳教授更偏爱朱熹生活教学的地方——紫阳楼。

  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潭溪之畔,周围古树参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亩方塘,屋后是青翠竹林。传说,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边苦读时,触动灵感,信手写就:“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从15岁起在此定居,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为止,住了近50年。“我觉得,想要了解朱子文化,就要了解朱熹这个人。没有什么地方比紫阳楼更能贴近朱熹的生活了。”潘朝阳笑着对记者说。

  截至目前,五夫镇上的紫阳楼、兴贤书院、刘氏宗祠等文保单位的修缮已基本完成,兴贤古街修缮一期工程、潭溪流域改造等项目也已完成80%的工程量。武夷山市长徐春晖说,五夫镇将建设成为弘扬、交流、体验朱子文化的第一重镇。

  朱熹第30代裔孙、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长朱茂男表示,朱子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两岸同胞应该携手共同弘扬朱子文化,将五夫镇打造成为所有朱氏后裔的精神寄托之地。

  潘朝阳则表示:“对于两岸人民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相信通过朱子文化的交流,会让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更加精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