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震”撼教育

07.08.2014  10:41

              据台湾气象局过去90年的观测数据显示,台湾地区平均每年约发生2200次地震,大部分为无感地震,有感地震每年平均约214次。在这些有感地震中,每年至少有一次是灾害性地震,其中最触目惊心的是1999年9月21日发生的7.3级大地震,共造成全台2000多人不幸丧生,10余万人无家可归,这一台湾百年来最大的地震灾难,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设场馆 与地震面对面

              为了纪念9·21大地震的死难同胞,提醒台当局及民众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及救灾措施,增强“”撼教育的实效,台湾各界纷纷提议兴建地震博物馆或纪念馆。专家学者到岛内各个受灾区勘查后,发现台中县雾峰乡光复中学有车笼埔断层通过,经评估后,各方决定在光复中学所在地建立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2004年9月21日,该园区对外开放。

              远远望去,园区内的车笼埔断层保存馆仅建筑外观就很有震撼的效果。9·21大地震中,光复中学的操场跑道被车笼埔断层切为两截,上下落差从1米至2.5米。建筑设计师采用“缝合”的概念,对该馆进行设计,让直径2-3厘米的钢索

              线在断层间上下穿梭,从而“缝合”出室内、半户外与户外三种空间,既具现代感,又有着缝合大地伤口的特殊寓意。

              地震工程教育馆建在毁损的校舍基地上,其中展示馆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安全建筑的要点,提醒观众如何选择、建造“安全的家”。同时,展示馆内还为儿童设立了游戏角,让小朋友和父母一起通过玩具和漫画书,从游戏中认识建筑结构与力学的基本概念。毁损教育展示区则保留了震损教室的原址,让参观者亲眼见证地震的破坏力,并观察老旧校舍建筑典型的震损模式及常见的补强方法。

              此外,园区内还设有影像馆、地震体验屋、重建记录馆等,参观者整个园区走下来,栩栩如生的地震体验让人心有余悸且刻骨铭心,从而唤起学习防震避震知识的紧迫感与积极性,从“震”撼教育中大大受益。

              搞演练 防患于未然

              除了兴建专业的地震教育场馆外,台湾也注重在广大民众中尤其是在校园里普及相关知识,并将地震教育作为日常功课。

              各有关部门经常深入社区举办地震知识讲座,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知道如何自备防灾包。从2010年起,台湾还把每年的9月21日定为防灾纪念日,教育部门号召全台各级学校师生同步进行地震演练,强化“震”撼教育的效果。

              每年9月21日上午9点21分一到,地震警示广播一响起,学校师生马上进行就地避难掩护,学生们全部躲在课桌下,老师会先打开教室大门并要求大家冷静、不要惊叫。1分钟后,每位学生都把书包顶在头上,依序疏散到操场等空旷处。校方随后进行学生受伤包扎和后送演练,以及火灾抢救与浓烟体验,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灾害演练的逼真和震撼。

              重考试提高灾害应变能力

              民众和学生们认真学习地震防灾知识,而全台各县市与灾变防护有关的行政部门职员,每年则必须经过培训后参加一次严格的防灾抗灾考试。考试分为书面访评和实地演练两部分,采取评分制。实地演练时,行政部门要邀请民众参与,邀请到的民众越多,得到的分数就越高;演练要高度仿真,将避难救灾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防灾抗灾考试结束后,除给优良者颁奖外,更重要的是对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检讨修正。只有这样,当灾害真正来临时,工作人员才能冷静应对,正确有效地疏导民众,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记者在台湾驻点采访期间,遇到过多次震级为6级左右的地震,虽然电视里播放的震灾现场传递着紧张气息,但街面上依然是平静有序,并没有出现恐慌、混乱的现象,岛内大多数民众都显得从容淡定,这固然是久经地震考验后养成的心理素质,但也与其受过较全面的地震教育,能够熟练掌握避震措施及自救互救知识密不可分。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