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湾深坑:百年臭豆腐迁徙折射两岸聚散离合

13.09.2014  11:18

  中新社台北9月12日电 题:探访台湾深坑:百年“臭豆腐”迁徙折射两岸人聚散离合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陈立宇

  在两岸,唯有这样一种食物,能够将“”与“”强烈聚拢,于舌尖味蕾间电光火石,对撞冲搅,分离统一。在两岸,或许也唯有这样一种食物,其貌不扬,不拘形式,上得厅堂,入得小巷,随处可见,深居人心。它就是臭豆腐。

  记者曾有幸于大陆间遍尝臭豆腐:长沙重辛汇辣,食客舌头打卷;南京因南北交汇,调味不偏不倚,厚薄兼顾;再往南,如苏南、浙江绍兴,中间捣孔,酱菜齐上,甜而不腻。

  在台湾,挂以“臭豆腐”招牌的店家比比皆是,但最知名的还是新北市深坑的“臭豆腐一条街”:人未到,“”先至;街道不足百米,两侧云集数十家豆腐主题店,蒸、烤、煎、炸、焖、烫、烩、煲、冰;块、片、条、串、卷、羹、丝、干、盒;从做法到外形,“臭豆腐”由不离其宗的简单大豆,衍生出万千变化。

  在这里随机尝一块麻辣豆腐,外韧里软,内富孔隙,鲜嫩多汁。近闻臭味扑鼻,咬下香浓四溢。

  在远近“”名昭著的深坑,提及“臭豆腐史”,店老板们都能闲聊两句。

  门牌挂着“五十年代古早(意为‘很久以前’)味枝仔冰”,迎客20年的“大胖子”店如今新开发了“豆腐冰激凌”,深博陆客欢迎。

  老板陈俊宏记得,“臭豆腐”原是“外来者”,“烟熏豆腐”才是深坑“原味”。说到本地原本也是来自大陆的“正统”后裔,他指向隔壁,“喏,就是那家。

  据当地人记载,清光绪年间,福建泉州安溪居民因旱灾求生存,大举赴台垦荒,于深坑落根,豆腐业兴起,以“烟熏味”红极一时。又有记载,1949年湖南籍老兵李名传将臭豆腐带入台湾,不断改良,发展至今。

  今天的深坑,已辨不清“鼻祖”与“新进”,一块小小的“御青方”幻化出百种做法,千种滋味,人们对豆腐的幻想发挥至极。

  食物的迁徙、融合、发散,牵动着人的聚散、离合。早年,深坑“养在深闺”,“云深不知处”,如今,“豆臭不怕巷子深”,陆客如云。

  古宅有百年历史的“六婶婆”,老店新发,自创添加三杯鸡浇头的“三杯臭豆腐”,对准陆客市场。晚间九时,食客渐散,老板娘仍在穿梭忙碌、翻页算账、头也不抬:“来的大陆客人,能占到三分之一。

  其正对面的“古早昔”经营20多年,老板时常不在,他被大陆业者请来请去,盛邀其赴大陆开分店。大堂工作人员曾愉婷张开双臂,形容生意高峰时:“整间都是陆客”。

  臭豆腐是两岸人难忘味道,两地人也在加速融入这里。深坑老板、员工多是台湾当地人,不少人的“另一半”来自大陆。

  在路口第一家“金大鼎”,广西桂林人马送容麻利地翻转炭烤豆腐,切开松软外皮,塞入泡菜,洒花生粉。

  多年前,她远嫁这里,连方言都听不懂。现在,每逢当地食客走近,她总是熟练地用闽南语相问:“来急挂(来一串)?

【责任编辑:刘必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