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请台湾在野党看看大陆7月份海关统计数据
青岛港口。(台湾《工商时报》转引新华社图)
根据大陆最新公布的海关统计,今年1至7月大陆自台湾进口衰退9.2%,同期间自韩、日、美、欧及东盟的进口皆呈成长,台湾在大陆进口市场的占有率已降至7.5%。
台湾《工商时报》刊发文章指出,请台湾的在野党看一下今年7月大陆海关统计,请在野人士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台湾在大陆市场的优势已逐年快速消失,占有率由早年的12.4%降至7.5%,这是何等重大的警讯。这个情势继续发展下去,对台湾生产、就业、所得的影响有多大,反对党可曾计算过?一年来在野党于“立法院”杯葛服贸协议、“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等有关两岸经贸正常化的法案,这是爱台湾还是害台湾,所有台湾人都应该冷静地好好地想一想。
今年1至7月大陆自日本、韩国、东盟进口的成长率仍有2%,自美国进口成长5%,自欧盟进口的成长率更达14.4%,相较于各经济体在大陆市场的表现,台湾真可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平常不注意两岸贸易统计者,对于占有率7.5%这个数字究竟代表什么意义,也许没有什么概念。然而长期观察两岸贸易发展者看到这项数字应该会感慨万千,因为台湾在大陆进口市场占有率自1993年升至12.4%,很长一段期间一直是睥睨各经济体,高居大陆第二大进口来源,1993年韩国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还不到台湾的一半,仅5.2%。曾几何时,彼长我消,风光不再,怎能不让人感慨。
台湾早年在大陆市场一直遥遥领先韩国等多数经济体,主要是得力于“投资带动贸易效果”。所谓投资带动贸易效果是指台商登陆投资生产,不论设备、原料或零组件有极大比例自台湾输入,因此台湾每年对大陆的出口快速成长,这个成长也就成为驱动台湾生产的重要动能。
但是,随着本世纪大陆加入世贸组织(WTO)市场逐渐开放,大陆本地产业升级足以供应关键零组件,台湾于大陆市场的优势逐渐消失。2005年台湾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被韩国超越,此后台韩的差距日大。
台湾于大陆市场的优势在20年间由领先而落后,由稍许落后而至如今远远落后于韩国,把既有的优势拱手让人,这个变化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长久政策失当,朝野纷争使然。这可以分两方面来看:
首先,台湾产业升级的速度过慢。早在1996年许多研究即已示警,投资带动贸易的效果极可能会被大陆本地或其他经济体取代,但当政者并未认真看待此事。依据“经济部”的调查,1996年大陆台商生产所需原料有50.3%自台湾进口,零组件及半成品有53.0%自台湾进口,至1999年两者降至43.2%、45.8%;近十年随着大陆本地的产业供应链日趋完备,加上不敌各经济体竞争,至2013年大陆台商生产所需原料及零组件向台湾采购的比率,已骤降至27.2%。
很明显,投资带动贸易的效果已日渐式微,台湾在电机设备及零件(集成电路等电子零组件)、光学制品及零附件(液晶装置)、塑胶及其制品、钢铁等多数产品的市占率,近年皆已被南韩追平甚至超越。何以韩国尚未与大陆洽签FTA就已如此凌厉?这显然和关税的调降无关,而是韩国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所致。台湾产业升级政策历经蓝、绿两党执政十多年,竟在大陆市场向韩称臣,令人浩叹。然而最令人担心的是7.5%的占有率并非下滑的终点,依此情势估计,明、后年可能还会再跌。
其次,两岸经贸政策难获共识。20年来台湾对大陆贸易正常化始终是走一步退两步,过去的戒急用忍,后来转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没多久又变成积极管理、有效开放;2008年蓝营再度执政,两岸经贸在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后,本来可以逐渐正常化,讵料随后的服贸协议在“立院”遭在野党杯葛,场面混乱为历年仅见,进而导致“三月学运”,两岸贸易正常化停摆,如今非但服贸过不了关,连厂商引颈企盼的货贸降税谈判也因此延宕。台湾原本可以藉两岸货贸协议的零关税优势扳回一城,但近年来一连串的风波已使得台湾在与大陆洽签FTA的速度由领先而落后,只要朝野继续对立,两岸任何经贸协议的生效日期都将遥遥无期,随着亚洲邻国后来居上,台湾经济处境必将更为困难。
韩国在中韩FTA尚未签署的情况下已跃居大陆进口之冠,一旦年底中韩FTA签署且生效,则如虎添翼。而台湾随着朝野继续消磨,服贸及货贸协议继续停摆,在大陆市场的优势将一去不复返。以台湾高达四成的出口市场在大陆而言,其对生产、就业的冲击当是不言而喻。
在此同时,我们也提醒执政党必须发挥智慧、周密决策,提升两岸经贸政策的说服力,并强化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如果能争取多数业者的支持,在野党自然丧失继续杯葛的正当性。(中国台湾网 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