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戏曲专家共探歌仔戏“古戏新诠”

08.03.2015  10:00

  中新社漳州3月7日电 (高淑萍 陈小环)“传统是创新的源泉活水,只有在保持传统内核的基础上,歌仔戏才有创新的能力。”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教授说。 

  7日,一场以歌仔戏为主题的“闽台传统艺术学术研讨会”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漳州市人大副主席李珊珊、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漳州市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彬、漳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黄清河、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郑玉玲等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探闽台歌仔戏传承与保护。 

  台湾歌仔戏在福建又名芗剧,迄今约有百余年历史。在传承的道路上,两岸歌仔戏专家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歌仔戏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传承危机。 

  2006年,在华人歌仔戏创作艺术节中,蔡欣欣教授选了三座现代化的城市——福建厦门、新加坡、台湾台北,为这些城市的剧团出了个命题“古戏新诠”。台湾剧团则将《狸猫换太子》改编成了《金水桥畔》,新加坡和厦门分别选《玉堂春》、《窦娥冤》进行改编。 

  在台湾,庙会民戏是歌仔戏为生的主体。蔡欣欣说,当下很多歌仔戏迷已上了年纪,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去看歌仔戏,台湾歌仔戏中不断有新的文化创意。 

  蔡欣欣说,不仅如此,台湾歌仔戏还会邀请观众互动,上台扮演“虾兵蟹将”,“就是这种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 

  除了对歌仔戏本身的创新,高校也是传承歌仔戏的主要阵地。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郑玉玲教授认为,培养戏曲人才是让歌仔戏不断传唱的一个关键,年轻人的思想创意在戏曲的创作中必不可少,大陆院校也在逐渐学习台湾经验,培养新人。 

  “学生的创意其实很多,有的学生把摇滚带入歌仔戏,有的将中国传统的神用西方的天使代替,有的则在现代广告中以戏曲的唱腔来配音……”蔡欣欣认为,看待传统戏曲,也需融入新思维,这便是歌仔戏的一种传承创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