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三宝”被指是“以讹传讹”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进逼华北,为了保护清宫所藏的历代珍宝,国民政府下令南迁文物,分五批将19557箱文物从北平迁往南京,后又转至西南大后方妥为安置。1945年日本投降,这些文物都被运回了南京,然而很快又赶上了国共内战。1948年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形势危急,仓促之间挑选精品文物共3824箱,分三批运抵台湾。迁台文物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品质一流,堪称清代民国两朝收藏之精粹。1965年,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新馆舍在台北外双溪兴建完成,用于展示迁台文物,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台北故宫。
有一种说法,认为北京故宫的宝物都被运到了台北,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因为以馆藏文物数量而言,北京故宫有一百多万件,远多于台北的近七十万件。不过以国宝级文物的数量和质量而言,两岸故宫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间。
去台北故宫参观了几次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普通观众对台北故宫的认识颇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这种东西当成国宝,排大长队参观。却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知甚少,这次去台湾恰逢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台北故宫举办了“典范与流传-范宽及其传派”特展,并展览了故宫真正的天字第一号国宝《溪山行旅图》,同期,北京故宫也举办了“石渠宝笈特展”,与《溪山行旅图》堪称双壁的《清明上河图》以及《伯远帖》等重量级展品展出,为一时两岸文化盛事。藉此机会,我觉得应该写一点东西以正视听。
翠玉白菜排不上号
关于台北故宫,很多去过的朋友都知道,有“镇馆三宝”最值得一看,分别是毛公鼎、肉形石和翠玉白菜。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讹传讹,因为要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毛公鼎或许可以入选,但是往下再数两百件,恐怕也轮不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的工艺品,尺寸很小,长只有18.7厘米,是棵“小白菜”。材料用的是云南缅甸一带的绿玉,色泽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虫两只虫子,寓意多子多孙。这本是个插件,白菜帮子插在一个木托上,相传是光绪瑾妃的陪嫁。清宫里珍玩无数,以前从没人特别关注过这棵白菜,在运送到台北的过程中还把一条虫子腿给磕坏了,品相也说不上特别完整。然而它在台北故宫展出之后,声名鹊起,因为它和真白菜的相似度太高了。其实清代有很多类似的珍玩,好比说河南博物院有象牙萝卜和象牙白菜,北京故宫有瓷器螃蟹,都和真的一样,然而台湾人没见过类似的东西,便以为翠玉白菜是天下无双的珍宝。至于肉形石就更不值一提了,它才有5.7厘米高,只是一个带有成层色条的类玉石而已,工匠在顶上染色打孔,造成类似红烧肉的视觉效果。国宝的一个关键要素在于稀罕,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都没有什么唯一性,特别是肉形石,基本上要多少就能做出多少来,在博物馆展厅里摆上几千个大大小小的肉形石,恐怕没几个观众还会认为那是宝贝。
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的成功,基本上靠的就是“少见多怪”四个字。台湾的地陪导游基本上都不是什么专业人士,说不上信口开河也相差不远了,他们说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有多么多么好,恰好符合了中国人爱吃的性格,于是总是吸引大批人群观看。故宫管理方面担心人多拥挤出事,就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专门陈列,方便大批观众排队观看,结果让观众们以为这果然是难得一见的国宝,其实根本不是。真正开心的是旁边的餐馆,高价推出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这两道菜,赚得盆满钵盈。
汝窑瓷器世界第一
那台北故宫常设展出的文物中,真正顶级的是什么呢?和翠玉白菜一样专门展出的两件青铜器“毛公鼎”和“宗周钟”毫无疑问都是极品。毛公鼎是中国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上面有499个字,在商周时代算是超长篇的文章了,以前的青铜器都是论字卖价,一个字多少两银子,字多了单算,像毛公鼎这样的就是无价之宝了。宗周钟有123个字,是商周时代铭文最长的乐器,而且这个钟来头非凡,它是周厉王的御制宝钟,上面记载了周王亲征南国的历史,所以它不光是珍贵的史料,还是周天子的御物,价值无可估量,是清宫里传下来的至宝。
台北故宫收藏的中国青铜器是很有水平的,至少比北京故宫要强上许多,但是比不上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后者的青铜器藏品中有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利簋、后母戊鼎等一批重器,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其实当年蒋介石也想把司母戊鼎运到台北故宫,可惜这传国重器实在是太沉了,会压坏甲板,根本无法装船运走,毛公鼎只有34.5公斤,非常好运,一拿就走了。
台北故宫里有一项堪称世界第一的收藏,那就是瓷器。中国瓷器以北宋的汝窑为尊,现在全世界有据可查的汝窑瓷器大约有七十件,台北故宫一共有21件,是全世界收藏汝窑最多的博物馆。汝窑是北宋末期的御用官窑,因窑址地处汝州而得名。北宋自真宗朝以后,百年无事,经济繁荣,皇室的文艺情趣也随之登上中国历史最高峰,富贵张扬之物不再被看重,转而追求温润内敛。汝窑匠人为了迎合皇室的需求,直接用玛瑙做釉,烧出来的瓷器颜色温润如玉,内敛之极。玛瑙做釉听来不可思议,但其实玛瑙本就是一种硅酸物质,叫二氧化硅,完全可以用来制釉。
汝窑工艺难度高,烧制年代短,所以留下的传世品也就特别稀少,精品更是寥若晨星。而台北故宫收藏了两件极品,第一个是个水仙盆,它是传世唯一一件不开片的汝窑。汝窑以无开片为最佳,但举世仅此一件完整器,且光亮如新,真神品也。此器于1935年在伦敦展出,被收藏家大卫德爵士认为是仿品,原因就是它独一无二,前所未见。第二个极品是莲花温碗,同样是传世孤品。碗是瓷器中极不好保存的一个门类,留下一百个盘子,未必能留下一个碗来。这个温碗保存完整,状若莲花,釉色纯净,口沿薄釉处可以看见淡淡粉红颜色,韵味十足,是北宋陶瓷艺术的出类拔萃之作。
最珍贵的是书画作品
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能成名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台北故宫最顶级的国宝总是不展出,所以地陪根本不会备课,于是观众也就不知道。中国文物一般有几大类: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其中最难以展出的就是书画。因为中国的书画都是在纸或者绢上绘制的,所谓纸寿千年,就是说它们都是有寿命限制的,无法像玉器和青铜器那样千秋万代地保存下去,时间一长就会发黄发黑,变得容易损坏。哪怕在展厅里也是一样,因为光照本身就是威胁,光有波粒二象性,光子的照射就是对纸面的轰击,时间长了损害明显。
偏偏台北故宫最珍贵的文物里,十件能有七八件是书画作品。这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艺术就是要靠书画来表现的。好比说晋代王羲之写《兰亭序》,唐代颜真卿写《祭侄文稿》,宋代苏东坡写《寒食帖》,都是纸上的笔墨功夫。这三篇号称天下三大行书,除了《兰亭序》真迹早已失传外,另外两个都在台北故宫。历朝皇室的收藏,向来都是以书画为核心,当年国民政府迁台的时候,把能找到的晋唐宋元书画作品都运到了台湾,历朝名迹在台北汇聚一堂,皇皇然堪称巨观。北京故宫在解放之后,以国家之力收集了这么多年,精品数量也未必能超过台北故宫多少。
不过书画再多,也不能随便展览,只好一期又一期的轮流展示,展了一次的书画作品就要休息好几年避光,以期达到满足观众和保护文物的双重目的。于是民间就有了“台北故宫的展品三个月换一次,三十年才能看完”这样一个说法,其实换的都是书画,毛公鼎散氏盘这些不怕光的东西是一直在展出的。台北故宫书画虽多,一年也只能展出来两三幅名作,而且都是限展一个月左右,生怕光照多了国宝受不了。至于真正海内无双古今鲜对的国宝,好比说溪山行旅图和快雪时晴帖这样有传奇色彩的神品,那就真说不好什么时候会展出了,十年不展也属正常。2015年是故宫建院90周年,所以台北故宫从7月1日到9月29日会推出大型特展“典范与流传——范宽及其传派”,在此期间,多年未曾展出的溪山行旅图真迹会露其真容,是两岸文化界的一次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