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问政还需台下问责

10.07.2014  13:53

  【改变问了白问,并无捷径,除了建立跟踪机制,督促官员践诺,更需要建立问责机制。】

  武汉“电视问政”日前曝光,去年底一些区政府负责人在“电视问政”中承诺立即整改的问题,有的不但没有改进,反而更加严重,引发市民对“电视问政”效果的质疑。

  今年是武汉市掀起“治庸问责风暴”以来的第六次电视问政,武汉启动的电视问政曾经轰轰烈烈,备受舆论好评,没想到现在居然沦为如此光景,甚至成了市民吐槽对象。“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政府官员出尔反尔,伤害了民众的朴素期待,也透支了困境中的政府形象。正如有专家所称,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这样被一次次的承诺、一次次的失信给消耗了。

  问了白问,甚至问题恶化,原因出在哪里?一些官员显然把电视问政当成了形式,被问政时先表态,求过关。躲过了这一关,便把承诺抛之脑外,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殊不知那些被承诺的市民正在翘首以盼,苦苦等待官员兑现承诺。

  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半年前的电视问政,蔡甸区区长彭巧娣面对镜头,承诺对因开山炸石受损的居民房屋进行维修。而日前播放的短片上,房屋受损居民之一的朱爹爹反映半年过去至今没修复。对此,彭巧娣一度哽咽地说:“非常惭愧,没有做好督办、回访,导致没有修复好房屋,我表示深深抱歉。我一定要亲自到侏儒地区看看,对危房鉴定后维修好,请相信我。”也许彭区长的哽咽是真实的,但不兑现诺言,这哽咽更像是害怕承担责任的表演。民众不是来看你哽咽,而是看你解决问题的。

  改变问了白问,并无捷径,除了建立跟踪机制,督促官员践诺,更需要建立问责机制。如果夸下海口不作为,就会被立即问责,这些官员还敢麻痹大意吗?如果民众掌握足够的制约力量,发现官员言而无信就能发起弹劾,这些官员还会若无其事吗?

  电视问政,不是为了批斗官员、搞臭官员,而是意在让民众更好地实现监督权。在一些地方,对官员的政绩考核多是“上对下”“内对内”“官对官”,民意几乎被完全抛在了一边,即使引入了民意,也只是点缀性的象征意义,这种状况显然需要改变。因此,台上问政,还需台下问责,无论问政还是问责,都需问问民众怎么看、听听民众怎么说。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责任编辑:林少斌】【值班编辑:林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