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生气,但拒绝暴力

06.06.2014  09:36

  可以生气,但拒绝暴力

  ■白叨

  外国朋友来中国,目睹了一些让他很不解的事。

  公交车进站,有乘客问司机问题,多问几句,司机就显得很烦躁,甚至训斥、辱骂乘客。

  地铁上,因为争夺位子或拥挤踩脚等问题,很多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生气?”老外困惑地说。

  其实,传统的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温良恭俭让”,他们隐忍中庸,甚至有些怕事自私。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写了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文章,对这种“国民性”作了批评。她写的虽是台湾的事,但大陆的中国人,一样有这样的毛病。

  从不生气到爱生气,正是最近几十年社会转型变化对国人个性侵蚀、雕刻、改造的真实写照。整个社会越来越功利,人们焦虑、浮躁,急于表达、渴望成功;人们敏感、多疑,总觉得处处吃亏,受尽委屈;人们感叹社会不公,又在有意无意制造着不公;人们怨气冲天,对一切充满敌意、警惕,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和包容,整个社会也因此充斥着不安感,一有风吹草动,人们敏感脆弱的神经便被挑逗起来,受侵犯、受委屈,怕欺负、怕吃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于是,轻则生气动怒,重则拔刀相向,“你让我不爽,我就让你毁灭”。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血淋淋的暴力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证。

  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权利。生气,是对自己诉求的表达,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不良情绪的宣泄。法治社会的要义,在于为公民提供了在权益受到损害时进行申诉的渠道,与此相匹配的是,公民也需运用法治思维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致力于法治社会的建设,无法可依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然而,当人们遇到委屈、遇到不公、遇到利益受损时,不去通过正常渠道申诉,不懂运用法律维权,却以生气动怒、拳脚相向、刀枪见红的方式去解决,这必然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将使暴戾之气弥散蔓延。尤其是,当施暴的对象变成那些无辜者时,伤害的又岂止是受害者?

  当然,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申诉的管道有时并不那么畅通,我们的行政部门、执法部门有时也在做着有悖法律的事情,对此,你可以生气,也应当生气,并且需要发出你的声音。但是,这一切,绝对不能成为你施暴的理由。当你生气时,请你冷静下来,在反躬自省的同时,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给自己也给社会一个时间去化解矛盾、消除积怨。无论如何,诉诸暴力,以暴制暴,既于事无补又害人害己害社会,何苦?

【责任编辑:池文娟】【值班编辑:池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