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口碑双赢 《北平无战事》吹来荧屏新风

24.10.2014  11:22

这段时间以来,正在北京等四大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文艺、智慧、历史感并重,不但赢得了各方人士的交口称赞,而且实现了收视率的快速上升,成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其创作品质、历史视野为当下电视剧树立了标杆,优化了行业生态。

如今,《木府风云》《宫锁连城》等偶像剧盛行,无论情节多么离奇、狗血,只要有帅哥、美女,往往就能把一大帮观众拴在荧屏前。有的时候,一部五六十集的电视剧,俨然成了某个偶像明星的独角戏。甚至在《抗日奇侠》《向着炮火前进》等抗战剧中,偶像化也成了一大法宝,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充斥着打扮入时、耍酷卖嗲的明星。

北平无战事》反映1948年国民党经济崩溃时期,蒋经国推行反腐败与货币改革,展现多股势力、多个人物之间的紧张较量。刘烨、陈宝国、焦晃、廖凡、王庆祥、程煜等组成了豪华阵容,无论是“老戏骨”,还是“实力派”,每一个人物都各得其所。一定意义上说,《北平无战事》也是偶像剧,但这样的偶像剧,更加注重性格刻画与精神提炼,为行业吹来了清新之风。

近年来,谍战剧深受追捧,成为荧屏热点。当年,《保密局的枪声》、《蓝色档案》等谍战剧,所谓的好人、坏人,往往让人一目了然,脸谱化严重。之后的《五号特工组》《特殊使命》等,虽然克服了模式化倾向,不过,情节的简单化则让电视剧失去了吸引力。前几年,《风声》、《潜伏》把谍战剧推向了一个高度。不过,前者故弄玄虚的气氛渲染,往往令人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后者尽管故事跌宕起伏,但充斥在每个细节之中的心计与心机,常常让人不寒而栗。

相对来说,《北平无战事》中,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派角色,没有刻意以党派来划分,更没有进行先入为主的模式化处理。而且,电视剧没有大开大合、大悲大喜的情节故事,没有跌入那种你死我活、血雨腥风的恶斗与混战之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北平无战事》没有添加噱头,没有渲染仇恨,而是让演员本色表演,在“富有意味”的氛围中推动情节的发展。情感纠葛、家庭纠纷、派别之争、信仰追求,往往张弛有度,相得益彰。从这个角度来说,《北平无战事》把谍战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它在情节营构上也存在一些瑕疵,悬念与解套,有些地方不太符合逻辑。

在“历史热”“文化热”背景下,这些年来,历史正剧也是电视剧行业中的“重头戏”。不过,如《楚汉传奇》《太平天国》等历史正剧,在面对历史的时候,或者是线性思维,或者是二元对立,固守着某种“万变不离其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用这把“筛子”进行过滤,生动丰富的历史细节与深刻复杂的历史意义被淘汰一空,历史往往成了一个生硬的模块。

北平无战事》是一部典型的历史正剧,但在“历史感”上实现了超越。剧中国民党高级将领曾可达、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方步亭、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等人物,都体现了一种个人在历史面前的“孤独感”、“无力感”。尤其是曾可达,意志坚定、克勤克己、富有才干,但在北平督查反腐时处处掣肘,大厦将倾之时的独木难支,那种孤愤与无奈,非常具有悲剧意义,也引发了观众的深入思考。《北平无战事》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但主创人员没有囿于狭隘的历史观,而是将丰富的历史细节与深刻的历史规律结合起来,体现了开放性、启示性。这样的“历史感”,是多彩的,多维的,没有教条,更没有训导,如此,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共鸣,引发观众的思考。

北平无战事》由知名导演孔笙、李雪执导,刘和平编剧。据报道,该剧单剧本就准备了7年,刘和平储备了3000万字的内容,多次到中国台湾、美国胡佛研究院研读大量历史资料,包括一些未解密的日记等。拍摄及后期制作花了整整两年,真可谓“慢工出细活”。投资方多次变更,演员更是“自贬身价”,均是为了完成这样一部优秀剧作。这样的创作态度,在如今普遍浮躁的电视剧创作生态中,理应赢得人们的敬意。值得欣慰的是,在当今“婆婆妈妈”的电视剧市场中,《北平无战事》开拓了一个新的意义与境界,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好评。主题“严肃”“沉重”,收视率与口碑却居高不下,这是对优秀电视剧的鼓励,也说明了观众思想上更加成熟。从这个意义来说,《北平无战事》不但在偶像剧、谍战剧、历史正剧等维度上实现了突破,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电视剧市场,优化了当前的电视剧生态。(贾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