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草变成中国神药”追踪 青蒿福建野生多

07.10.2015  13:20

  10月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燕燕) 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斩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受到世界瞩目,青蒿也被赋予“中国神药”、“救命草”,这株不起眼的小草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昨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了解到青蒿喜湿润,常生长在河岸、砂地、山谷及海边。它的家族很庞大,有几百个品种,但目前有药用价值的只有黄花蒿,在福建地区,也有不少野生的黄花蒿。

   野生青蒿多山民当柴烧

  “在福建山区,房前屋后遍地是青蒿。”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堂专家邱颂平说,青蒿很容易生长,叶子是深绿色的,株高40~150厘米以上,通常在夏秋季开花。它含有挥发油、青蒿素等成分,能降温解热,还能帮助排汗,是一种廉价的草药,对湿热、暑热、结核病、癌症、疟疾、更年期等引起的低烧,有不错的药效。为此,不少熟悉草药的山民常采一把青蒿,熬水或绞汁后,当凉茶喝,甚至当野菜吃。

  邱颂平回忆说,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福州也有个青蒿研究院,专门研究青蒿。国家启动“523项目”(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对当时常用的药物已产生了抗药性,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旨在找到具有新结构、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时,该研究院可能是国家在全国各地组织的研发大军中的一员,当时主要负责人还受邀到美国交流。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高级实验师范世明也说,从2008年开始,福建中医药大学一直在做全省的中药资源普查,发现福建各地有不少野生的青蒿。尤其是一些土地荒废后,会长出成片的青蒿,长乐的海边有很多青蒿,闽南一带也有很多黄花蒿。但这些蒿草很少被采集,大多自生自灭,甚至被当成杂草、柴火烧掉,主要是因为福建的疟疾发病率低,青蒿又长得快,经济价值不高。

  2006年左右,永春县曾引种一批青蒿,还打算大力推广,建一个1500亩的生物制药园区,但经济效益不好,没能持续下去。目前,在福建人工种植青蒿的不多。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徐伟分析,目前,用青蒿素对付疟疾,用药已比较成熟,为此研究人员不多。药材厂又可以提取青蒿中含量较高的青蒿酸,然后半合成得到青蒿素,不一定要直接从青蒿中提取,所以福建种植青蒿的农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