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案数缘何四连降?

24.11.2016  22:38
  当前,许多地方遭遇案件“井喷”,相比之下,福建省“十佳”人民法庭——清流县人民法院灵地人民法庭受理的各类纠纷却连续四年下降。

  他们的诀窍是通过整合乡村资源,探索开展和谐乡村示范点创建活动,形成“三零”司法服务模式,使得辖区近50%的村居实现了矛盾及时化解。

  零距离打造司法网点

  “真的要感谢法庭,不是你们多次倾心相助,我们村都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建起学校。”日前,灵地镇青甲村村民将一面锦旗送给驻点该村的法官赖伟华。

  早在2004年初,黄某等3人出资在青甲村村部附近投资建厂,然而工厂建成不久即因经济不景气而停业,但废弃的厂房却影响了即将动工新建的小学。村民对此反应强烈,并多次与黄某等人产生激烈冲突。为此,村委会调解委员会多次介入,均化解未果。

  “困难时候,我们想到了驻点法官。

  驻点法官通过与该厂各股东取得联系,经过多次调解,黄某等股东终于作出让步,同意解决掉影响村民多年的难题。

  灵地法庭所辖的5个乡镇均地处偏远,山高路远,交通极为不便,诉讼难成为当地群众的一块心病。

  为解决此问题,灵地法庭从2013年起在辖区全面推广法官工作室和司法联络点工作机制。

  至今,灵地法庭已在5个乡镇分别设立法官工作室,在30个村居设立司法联络点,通过指定一名专门负责法官,建立法官与乡村“一对一”结对联系制度,实现与群众沟通的“零距离”,由此促进大量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据统计,灵地法庭法官在驻点排查隐患400多起,化解矛盾纠纷178件,其中诉前调解112件。

  零缝隙推进诉调衔接

  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不能单凭人民法庭单打独斗。对此,在基层工作了近30年的灵地法庭负责人罗应鹏深有感触:“在基层,应该努力寻求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村干部、人民陪审员等群体熟悉社情民意、善解风俗习惯的优势。

  灵地法庭的法官们通过成立大调解联动中心,在辖区各乡镇设立调解衔接工作室,与派出所、司法所、工商所、各村(居)调解委员会联动,形成一个纵向延伸到各村(居)、横向覆盖各行业的联动平台,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制度。与此同时,法庭还常态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案件协调,积极开展委托调解、特邀调解,专门聘任12名特邀调解员,并通过集中培训、庭审观摩、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强对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的指导,成效初现。

  近年来,灵地法庭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1%,裁判自动履行率达96.4%,无一改判发回重审案件,形成“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法庭”的良好局面。

  零隐患确保息诉息访

  “事后调处不如事前预防化解,被动应付不如主动介入。”谈及基层案件的化解之道,清流法院代院长邓长峰认为,唯有抓早、抓小,才能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的升级。

  灵地法庭将信访工作关口前移,坚持“全员参与、全程防控,全面服务”的三全工作机制,发挥全庭干警的力量,将可能引发涉诉信访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谈起去年王某、赖某等44人讨薪事件,灵地法庭的法官们记忆犹新。

  2015年,建筑承包商江某通过挂靠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店面,并雇用了王某、赖某等44名工人在此务工。然而店面建好后,由于资金链断裂,江某拖欠工人工资30余万元后消失无踪。王某、赖某等人向灵地法庭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其余被拖欠工资的工人也准备集体到政府上访。

  考虑到年关临近,灵地法庭全庭出动,果断采取诉前保全措施,冻结涉案房地产开发公司账户资金;同时及时与当地乡政府沟通联系,向工人们释法说理,稳定工人情绪。经过3天的努力,被挂靠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同意通过转让店面,尽快筹集资金。

  2014年以来,灵地法庭办结的案件实现了零涉诉信访,还成功指导帮助辖区党委、政府化解多起信访积案。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