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数控产业发展观察:助力经济升级版 访蔡伟强
“朋友们经常问我,啥时换新车?该给微柏撑撑脸面了。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些年我投入到公司技术研发的钱,早就可以买好几部玛莎拉蒂和宾利了。”
与蔡伟强的对话,竟是从调侃开始。看似一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其创业的关键词——大投入和研发。
蔡伟强是泉州市微柏工业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微柏公司专门从事工业数控系统及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这家始创于2011年的高新企业,已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技术研发,目前拥有近20项实用型专利。
说起来,蔡伟强是一位“创二代”。父辈在当地经营一家规模不小的汽配公司鲤东机械。2002年,攻读计算机专业的蔡伟强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回泉州,在鲤东机械设立了数控产品事业部。那些年,公司面临招工难、人工成本高等发展瓶颈,他与技术团队多次改进汽配零件的生产工艺、优化细节,通过模仿研发,实现了焊接等工艺的自动化。
改进工艺提高效率,实现了最初的“省钱”目的后,蔡伟强意识到了机械装备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和“赚钱”效应。
2011年,蔡伟强另立门户,创立微柏公司,组建团队,专门从事智能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他们积极引进德国、日本的技术和先进生产设备,专注于研发四关节自由度水平式、摇摆式、串联式、并联式机械手等,生产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点焊机器人和分拣机器人等。
由于定位精准,公司很快有了成果。然而,创业的过程,比蔡伟强想象的艰难得多;投入产出的周期,也比预期的漫长得多。
研发投入大,资金不足,是众多数控设备智造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微柏也一样。随着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的推进,微柏也加快发展步伐。然而,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轻资产,缺少抵押物,银行贷款融资有限,微柏不得不成了“啃老族”,靠鲤东机械提供大部分资金。“单单去年,我们在原有研发资金基础上又追加了1000多万元,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蔡伟强说,若非父业支撑,这样的投入还真难以承受。“所以,产品卖出去后,一有钱我就投入到研发,怎么会去买新车呢?”他打趣。
让蔡伟强略感遗憾的是,前两年,自己埋头苦干,没有留意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错失了加快发展的机会。直到去年,在有关部门引导下,他参加了省里的“6·18”创新成果展,获得了一笔100多万元的补贴。今年初以来,省市又出台了不少鼓励“数控一代”和智能智造发展的政策。面对众多政策利好,蔡伟强更加坚定创业方向,他说,尽管这些扶持和补助对于企业的研发来说,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但是,“我们感觉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政府的扶持无疑给我们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开发出新产品,实现应用很关键。“如果没有应用,机器人就只是个玩具。”蔡伟强很清楚地意识到这点。他说,只有你的产品好用,能帮别人赚钱了,自己才能赚到钱。
让产品好用,微柏下足了功夫。他们研发的陶瓷窑炉分拣包装设备,可替代四五十名工人;机械手代替缝纫机,造价五六万元,一年即可回收成本;一台焊接机器人,效能达到进口机器人的80%以上,价格便宜三分之一……为了增加产品的稳定性,他们不断地积攒经验改进技术。
蔡伟强说,要是能够集成创新,形成自动化生产示范线,市场的推广应用将更有说服力。然而,这样的投入要更大。蔡伟强多么希望,政府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搭建平台,加快推广,甚至共同投入打造生产示范线,让研发企业和市场主体更好对接。“当然,最根本的还是靠企业自己做好产品,我们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让客户眼见为实。”
尽管应用过程缓慢,但是微柏的发展步伐并未停歇。
2013年,公司产值仅五六百万元,2014年增至3000多万元,今年预计可达6000万元。
逐年上升的轨迹,让蔡伟强有了更多坚持的理由和更大的“野心”。眼下,政府引导转型升级和加快数控发展,微柏公司业务量集中爆发的时刻或指日可待。他的目标是——明年产值破亿元大关。
或许那时候,蔡伟强就欣然换车了。(福建日报记者 潘贤强 戴艳梅 刘益清 何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