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漳州行:血脉一线连 不变幽兰香

20.03.2016  12:12

   上世纪90年代,一拨拨台湾客商跨过浅浅的海峡,到南靖考察兰种、侍弄兰花,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经营理念。二十几年来,两地兰界在种源、技术和文化上不断深入交流、深度融合——

   血脉一线连不变幽兰香

  ☉本报记者 吴鹏举 林诚毅 蔡柳楠 通讯员 靖报组

枫江兰园兰农在管理兰花郭碧燕摄

  在3月1日举行的南靖县兰花展上,一盆学名叫“海归蜂巧”的兰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种兰花有着素雅的淡绿色花瓣,花舌上点缀一抹红晕,花开幽香沁脾。然而真正吸引人的是它的“履历”——南靖花农张志松告诉记者,此花原名“蜂巧”,母株被台湾花农从祖国大陆引到台湾精心培种,返销时名字前便加上了“海归”二字,意喻海峡归来,既是为与原株相区别,也表示花种一脉相承。

  海峡两岸兰花业界交流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台商洪先生、张先生在南靖创办祥铭花艺场和瑞德兰园,拉开了靖台兰花合作的序幕。随后,一拨拨台湾客商跨过浅浅的海峡到南靖考察兰种、侍弄兰花,带来先进的兰花种植技术、经营理念。二十几年来,两地兰花业界在种源、技术和文化上不断交流、深度融合。

  技术交流:“三改”改出规模种植新路

  兰花是南靖县的县花,“南靖兰花”是全国兰花界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南靖就是个兰花天然博物馆。”南靖县兰花协会会长刘宏远说。公开资料显示,南靖县有8大类1000多种野生兰花,其花“花品好、色彩艳、花香幽、变异多”,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工移植的历史。

  “南靖的山水、气候,仿佛就是为兰花而设,”刘宏远说,“兰花在这里每年长三次芽,别的地方只能长两次,种植效益高下立判,这也是台湾兰界青睐南靖的原因。”

  在南靖,目前已有“闽台瑞德兰园”“台中兰园”“芊艺兰园”等20多家台商在此兴办兰花企业,形成特色“台湾街”。

  “台湾的栽培技术引发南靖兰花种植的一场革命。”刘宏远说。自古以来南靖人种花用的都是祖传的土法——将兰花种在泥土里、瓦盆中,这样的方式经常导致烂根。台湾兰农来后,兰花种植改搭斜网为平网、改泥巴为鹅卵石、改种地面为架上。“三改”使兰花根系茁壮,运输时限显著延长。而台湾先进的组培技术,只需提供两盆兰花,半年内即可培育出近两万株新苗。这样的技术使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2000年后,南靖兰花种植进入鼎盛期,南坑、船场、丰田等镇大田普遍种上兰花,甚至出现“一地难求”的现象。

  “当时台湾的技术很先进,但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作为南靖第一批办花圃的兰农,张森苗说,“南靖和台湾毕竟还有不同,没有一种方法能适合所有地方、所有品种。”

  初到南靖时,台湾兰农按照台湾上架的规格种植兰花,本地兰农也如法炮制,导致花出现干尾现象。这是由于台湾靠海,南靖处于山区,在干湿度、阳光指数等方面皆有差异。经过本地兰农的摸索,将花架高度由1米改为50厘米,才消除了这种现象。

  张森苗说:“南靖与台湾的养兰技术,其实是在切磋中相互提升的。” (下转第二版)

  理念提升:从麻袋装论斤卖到统货批发、高端育种

  南靖人大规模经营兰花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后,开始有些广东人过来大量收购兰花。那时我们都是麻袋装论斤卖的,一斤才卖几毛钱。”刘宏远说,广东商人也会以一株几百上千元的价格收购一些稀有品种,转手卖到台湾、日本后价格竟能翻几十倍。

  “开始那几年我也只是贩卖野生兰花。”张森苗回忆说,当时和一些兰友大概花一星期时间从山上收购兰花,再用皮箱小心装了,坐上三天客车前往广州出售。

  到了1991年,在与台湾、韩国等地客商的交往中,南靖兰农了解到规模培植兰花的经营方式。“他们说,兰花不一定都是卖精品,只要花干净好看,批量销售一样有钱赚,这是我们以前没有过的理念。”张森苗说。

  技术与理念的转变,让兰花大规模种植在南靖得到迅速推广。如今,走在南靖山梅公路,沿线绵延十几公里的养兰场绿意盎然、花香幽幽。据悉,目前全县兰花种植面积达3200亩,兰花企业76家,从业人员1.3万人,年产值12亿元。南靖成为全省种植规模最大的兰花集散地。

  批量种植、批发销售,是兰园普遍的经营方式。台商徐明汉创办的枫江兰园是漳州最大的国兰基地。园内种植有50亩国兰,采取货柜批发方式,仅春节前一季销售额就达100多万元。

  统货为主的经营模式在南靖曾“一统江山”,但随着产业壮大、交流增多,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一些行业翘楚已开始转变经营策略。

  1996年,南靖兰农刘龙辉在南坑镇发现了墨兰新品种“闽南大梅”,他果断自育种苗。一苗最初定价2万元,量产后每苗卖100元,大部分销往台湾。几年下来,南靖兰农仅靠此品种净赚300万元。

  自育新种,就能掌握定价权,更多的兰农从中发现了商机。“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把祖先传下来的珍贵种源随便卖掉,也不该满足于只做低端的统货批发商。”从13年前骑摩托车卖兰花,到如今年销售额三千万元,源泉国兰场总经理张志松靠的就是培植中高端兰花。“我一株‘海归蜂巧’的售价,就能抵一亩统货的收益。”张志松说。为了培植中高端兰花,张志松建设了八亩智能温室大棚,虽然投资比普通大棚多数倍,他仍认为很值得:“收集新的、珍贵的种源,创新品种,这是未来兰花市场的趋势之一。”

  文化融合:养兰是一种生活方式

  兰,花中君子。传统文化赋予兰花许多意象和内涵。

  从最初的“兰生幽谷无人识”,到如今远销到全国各地、东南亚甚至中东,通过兰农们的努力,兰花产业在南靖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兰花文化的传播。养兰正改变着兰农的生活方式。

  为经营好兰花,张森苗有空就购书、查资料,到全国各地的兰展与兰友交流经验。他说:“这个行业变化太快了,新品种层出不穷,逼得我要不断学习。”

  “没有一个行业比种兰花更好了。”张志松说,做兰花生意跟别的不同,让他不用与人周旋,更多的是与朋友品兰赏兰、研究兰花,这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台北女孩徐浩榆,为了兰花来到南靖“归隐田园”。作为在南靖投资的台湾兰农二代,2012年从加拿大的大学毕业后,学设计的她便被家人要求转行,到船场镇打理枫江兰园。

  从最开始对兰花一无所知,到现在能头头是道地跟人介绍兰花品种。徐浩榆从认花开始,了解园内每种兰花的外观和特性,整个种花流程都亲力亲为。“现在我的生活全都跟兰花有关。”她说,春节期间去日本旅游,在山上、路边、旅馆里,只要看到兰花就会忍不住跑过去看一下,“看看那是什么品种”。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时候,销售转入淡季,兰花正在开,还没开完,每天绕着园子转一圈,可以听到风吹过叶子的声音,可以安静地思考。”谈到从事兰花经营的乐趣,徐浩榆如是说。

  “养兰、赏兰,也要懂得文学、美学。”天香兰园主人、台商陈进旺把主要精力放在兰花文化交流上。他说,与南靖兰友交流兰花文化、切磋艺术是一大乐事。

  “提倡养兰慢生活,拓展兰花的文化内涵,是南靖兰花产业转型提质的关键。”南靖县委办副主任吴志东表示,今年来,县里把兰花文化融入到世遗土楼和东溪窑(瓷器)文化中,将打造像硅谷一样充满创新性的“中国兰谷”。

  兰花见证两岸情

  ☉本报记者吴鹏举林诚毅蔡柳楠

  到南靖采访前,我们就听说,许多台湾人在南靖聚居养兰,形成了特色“台湾街”。我们还知道,许多南靖人奔走各地、穿梭两岸做生意。这一切,都为了南靖的县花——兰花。

  兰花是不断变化的。花农说,灌溉、施肥、移植、分株、土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兰花的生长,哪怕是同一品种在同一地方种植数年,也会与原株有细微的异化。种植兰花,唯一不变的就是它始终在变化,或明显或缓慢,这也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

  其实,变化的何止是兰花。

  当花农从单纯依赖野外挖采售卖,到引进建立起台湾现代化大型智能温室、研发新品种,经营理念和模式发生了变化。

  当两岸兰界不再局限于花种买卖,开始更加广泛的文化交流和技术研讨,并联手进军开拓海外市场时,核心竞争力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兰花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一个区域的发展模式,也改变了两地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生活轨迹。

  兰花却又是认祖归宗的。二十几年来,在与台湾兰界交流合作中,南靖本地兰花种类推陈出新,品系繁衍壮大。尽管花已不再是当初那株花了,但是那一缕幽香、那花种渊源,却是一脉相承的。

  在枫江兰园采访时,我们看到台湾兰农徐老自建的三合小院里,除了各色南靖当地兰种,白墙、石砌、凹寿、长廊等古朴的闽南建筑元素也随处可见。屋前兰园郁郁葱葱,屋后竹枝随风摇曳,斟上一杯自酿的柠檬醋,徐家人边饮边说,现在家里人的生活习惯与当地人没两样,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台湾过年了,感觉根就在这儿,不仅因为这里有兰花,还因为这里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