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果 全民共享

15.09.2014  13:09

  引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前不久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大幅降低央企高管薪酬。一时间,社会舆论纷纷,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叫屈连连……

赞成的,是为平等点赞。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83位上市央企董事长平均年薪高达84.63万元,而同期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仅5.1万元。巨大的收入差距衍生出了“高管干一天,柜员干仨月”的嘲讽。批评的,是为平均吐槽。他们认为,保持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助于形成职业正向激励,有利于促进社会良序发展,“若一味讲平等,岂不是回到了过去的大锅饭时代?

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理想状态,从衣食住行的经济平等,到选举、教育等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平等,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平等。然而,目标是远大的,现实却是曲折的。我们从毫无平等可言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来,经历过“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探索,如今,我们高举共同富裕的大旗,并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之一。

平等是什么?平等是不是平均、是不是公平?机会平等和实质平等有何异同?我们追求的平等是怎样一种理想状态?请看对话——

平等不绝对

社会的不平等起源于阶级的不平等

记者:我们为什么要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之一?这代表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程恩富:从理论上说,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还是基本平等的。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劳动的产生和氏族内部的分化,慢慢出现了私有制和家庭,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平等现象。由此可见,社会的不平等起源于阶级的不平等,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导致的社会现象。

平等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相对性。把平等纯粹视为心理现象,否认其客观属性和客观标准,是唯心主义分析方法的思维表现;把平等视为一般的永恒范畴,否认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历史发展阶段有特定内涵,是历史唯心论分析方法的思维表现;把平等视为无须前提的绝对概念,否认平等与否的辩证关系和转化条件,是形而上学分析方法的思维表现。

马俊峰:平等作为现代价值观念,其基础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交换双方要实现交换、达成契约,都必须以平等为基础。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实践真正把平等的观念变成了人们生活的规范和标准,把平等的价值观灌输到每个人的头脑中。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平等的内涵和外延始终在不断变化。什么是平等?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和条件来讨论。比如我们反对平均主义,认为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平等,但在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领域,我们又提倡均等化,要求平均。所以说,从现代意义来说,平等反对的是特权,是在法律规定以外的、超越社会大众权利的特权。

朱安东:我们把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出对不平等现象的反思。把平等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意味着两层含义:第一,我们意识到社会上还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且这种不平等还有扩大趋势,所以要高举起平等大旗,所有的政策方针都应努力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第二,平等是社会主义本质性的特征,但我们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不顾历史条件,把平等的目标套在今天的现实上。实现平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分析现状,然后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奋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