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八枚炮弹 催下一场秋雨

27.10.2014  00:47
   “下雨啦。”昨日上午开始,同安部分地区迎来了小雨。不过,因为雨量偏小,依然没能让同安老农尽兴。据了解,这次降雨和冷空气南下以及实施人工增雨有关。这是我市今年第二次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局部地区的降雨达到了中雨的量级。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接下来如果时机成熟的话,还会进行人工增雨。
   【准备】
   发射火箭弹  运送催化物 
 

   为了缓解同安部分地区出现的旱情,昨日凌晨零点多,在市气象局的指挥下,同安气象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前往莲花镇文山实施人工增雨。
   近日,冷空气南下,同安莲花镇文山初步形成了降雨系统。“如果对它进行催化,有助于增加降雨量,随着它的移动,同安以及厦门将会有降雨发生。”市气象局服务中心洪先生说,为了这次工作,多天前,他们就和空管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并准备了相应的催化物质。
   据介绍,这次人工增雨通过发射8枚火箭弹,将碘化银等催化物质送到空中,在飞翔过程中,催化物质不断洒向空中,从而形成一个个凝结核,累积到一定数量,在大气动力系统的作用下就会产生降雨。

  【雨量】 
  虽然有降雨  但还无法下种 
  

   同安气象局监测显示,昨日上午7点多开始,同安莲花、汀溪一带多个村庄以及五显、新民个别地方均陆续出现少量降雨。
  “汀溪的荏畲降雨量最大——13毫米左右,西源村次之,大约12.5毫米,其他地区降雨量普遍较小,比如莲花的小坪4.5毫米,罗溪6毫米,新民的禾山只有0.9毫米,五显1.0毫米。”同安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地方降雨有的只维持了一个小时,有的下到了中午。
   市气象局服务中心洪先生认为,尽管降雨距离催化工作相隔六七个小时,但仍属于正常现象。“催化后,有的最快一个小时内就会降雨,但有时相隔比较长,是否降雨、什么时候降雨,和适宜的天气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昨日,尽管同安上空白云笼罩,似有降雨预兆,但很多地方最终还是没有降雨。
   “虽然中午下了一点雨,但还是无法下种。”五显镇后垄村的蔡女士今年原本打算多种些蔬菜,看到这样的天气,现在只好放弃了。

  【影响】

  降雨量偏小  缓解旱情作用有限

  昨日,同安农技中心副主任叶先生说,尽管昨日同安部分地区有降雨,但雨量偏小,对于缓解同安旱情作用不大。他说,降雨的地方主要位于同安西北一带,但旱情比较严重的地方位于东部、东南部的五显、洪塘,这些缺水的地方恰恰降雨量很小,依然无法满足农作物的水分要求。

  据了解,五显主要种植叶子菜、甘蓝、芥菜等,洪塘盛产茄子、黄瓜等。这些农作物是否会因为干旱而减产呢?叶主任表示,从同安往年情况来看,干旱之后,当地农作物的产量不减反增。“这是因为一方面阳光充足,另一方面,当地老农也特别重视汲水灌溉。”叶主任说。  “一般遇到干旱,老农都懂得抽水、浇水,或者进行喷洒灌溉。”针对同安老农应对抗旱的措施,叶主任认为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他认为老农可以采取挖田头井、小机井,或者建池塘等措施,从而减少干旱带来的影响。

  【揭秘】

  1、火箭弹怎么增雨?

  装碘化银颗粒催化增雨

  专家介绍,火箭弹内部除了少量炸药外装有碘化银颗粒,这是专门用来增雨的催化剂。火箭弹在云中爆炸后,碘化银燃成烟剂散播在云中,增加大量的凝结核,可以“帮助”水汽凝结成更多的雨滴,从而增大降水量。

  2、催化剂会造成污染?

  量很小,不会造成影响

  专家介绍,碘化银颗粒只有微毒,而每一枚火箭弹里的碘化银只有10.8克,量很小,不会对空气、河流和土壤造成影响。别小看这10.8克碘化银,理论上讲,1克碘化银可以在云层中形成1.8×10的15次方个凝结核。

  3、为啥在夜里发射?

  夜里申请空域时间相对容易

  气象专家介绍,增雨作业的前提是要保证航空安全,由于向空中发射火箭弹高度可达五六公里,有一定危险性,如果作业区域半径20公里内有飞机飞行,就不能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所以,气象部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前,必须先向空管部门申请空域时间。厦门的空域异常繁忙,几乎每两三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落,在夜间申请空域时间要相对容易些。

  4、作业在哪里实施?

  目前我市有三个固定作业点

  为了保证安全,必须在人烟稀少的郊野;作业点一般要在受益点的上风方向,正对降水云系的“软肋”,能够“截住”云团,更好地催下甘霖。文山位于汀溪水库西南面,当火箭弹以60°仰角发射到五六千米的空中后,把催化时间和云团移动速度等因素计算在内,可以确保雨水正好落在汀溪水库附近。汀溪水库是同安、翔安两区的重要水源,这样一来,如果雨足够大,对缓解旱情就更为有利。

  目前厦门有3个固定作业点,分别是同安莲花镇的文山、集美坂头水库附近,以及漳州长泰县岩溪镇的五四果场。  (本报记者  殷磊  整理)

  【链接】

   雨量太小,地面没湿透。

  清晨六点多,翔安区内厝镇锄山村农民胡春颂就从睡梦中醒来。胡春颂发现,地里的小白菜全都更有“精神”了,他自行挖开的储水井,也蓄出了五、六厘米高的雨水。

  昨天,我市的人工增雨,让干旱了近50天的翔安大地,终于“美美地喝了一口水”。清晨开始,翔安区的5个镇街,全都下起小雨,尤其是新圩镇、内厝镇的局部地区,雨势一度达到中雨的范畴。翔安区13万亩农田,吸收了这来之不易的雨水,算是暂缓了“燃眉之急”。

  翔安区农林水利局承认,昨天的降雨,对今年翔安区农业的旱情,起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今后他们面临的形势,依旧“较为严峻”。据称,接下来,他们将组织力量,对该区灌溉水源、田间水利、道路、大棚、喷灌等设施进行完善,并组织专家下地,对农民开挖水井、获取地下水资源等应对举措进行指导。

(厦门日报记者  赵荣宾  卢漳华  殷磊本报讯 王元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