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审委委员涉案老鼠仓 证监会清理资本市场把关人

23.09.2014  18:43

  “监管风暴”来袭,这次刮向主板发审委。日前,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因涉嫌利用非公开信息进行不正当交易(市场称为“老鼠仓”),对第十六届主板发审委委员邓瑞祥解聘并立案调查。

  其实,邓瑞祥并非首个违法违规的发审委委员。2011年12月,原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委员吴建敏存在内幕交易并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查处。近年来,证监会在资管领域运用“大数据”技术,令内幕交易无所遁形。

  事发就职发审委之前

  公开资料显示,邓瑞祥自1993年涉足中国金融圈,至今已有21年,曾供职于深圳蓝天基金管理公司,大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历任投资部经理、投资总监等职务。

  2014年4月,时值证监会第十六届发审委换届,为落实新股发行改革的要求,发审委委员的选任大幅增加买方市场投资者代表。当时,作为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股票投资部总经理的邓瑞祥入选。此后,邓瑞祥按规定辞去中国人寿股票投资部总经理职务。

  邓瑞祥此次违规事件,是在他就职发审委委员之前。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审委委员还是需要历史清白的”。

  事实上,保险机构涉嫌“老鼠仓”案件并非首例。去年2月,证监会通报了第一起保险公司“老鼠仓”案件。平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原投资经理夏侯文浩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被调查,涉案金额达919万余元,被移送司法部门审查起诉。

  清理资本市场“把关人

  对于许多拟上市公司来说,发审委如同“铁面判官”。在条件严苛的上市标准下,他们手握A股的“通行证”,是资本市场的“把关人”。

  1993年6月,第一届发审委成立。1999年证券法颁布实施后,发审委正式成为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的法定审核机构,包括主板发审委、创业板发审委和并购重组委。

  现行的发审委管理办法于2009年修改实施,发审委主要职责是:审核股票发行申请是否符合相关条件;审核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及相关人员为股票发行所出具的有关材料及意见书;审核证监会有关职能部门出具的初审报告;依法对股票发行申请提出审核意见。

  发审委会议表决采取记名投票方式,且每次参加发审委会议的委员为五名,同意票数达到三票为通过。发审委委员全面审阅发行人的IPO文件和相关部门出具的初审报告,在审核中,在工作底稿上出具个人审核意见。

  “铁腕”执法 投资者称快

  清理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需要市场参与方自觉自律,也需要加强监管与“铁腕”执法。近两年来,证监会查处“老鼠仓”力度空前,投资者无不拍手称快。

  “在核准制下,投资者对发行人的信心来自发审委,发审委委员是在为投资者做信用的背书,应该诚信、公正、守法,而诚信和守法是发审委委员的基本素养,如果内幕交易这种违规行为不能净化,那么发审委的诚信就会受到投资者的质疑”,董登新说。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今后证监会将注意加强对两委委员的教育提醒,对违纪违法者,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手软。

  证券日报日前刊文指出,技术和制度创新对违法行为祭出两记“重拳”。目前,证监会稽查系统能够基于云计算、云搜索、云定位等领先的网络技术功能,采用行情波动、信息披露、舆情动态三者联动模式,主动发现案件线索,通过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提高透明度,遏制市场操纵、虚假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新华网记者 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