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奇招” 无缝“盯官”

24.07.2014  12:13

  北京市密云县日前祭出一记反腐“奇招”——建立一支100人干部监督员队伍,加强对干部业余生活的监督。

  反腐大形势下,密云县此举意在用“奇招”“狠招”抑制腐败现象,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此反腐“奇招”具体操作办法,由@京华时报的报道带来详细阐述:“这100名干部监督员队伍由退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大学生村干部、社区负责人等组成,定期向组织部门汇报监督情况,以加强对干部8小时以外的监督。

  派专人监督干部业余生活,意在加强震慑,防止官员腐败。其初衷很好,但实际操作是否可行,仍然有待观察。首先要考虑的是,8小时工作时间以外,属于干部的私人生活空间,在监督官员时,涉及隐私问题如何解决?

  既要时刻紧盯官员的生活作风,又要避免干涉其私生活,是否会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正如时评人@许刚所举的例子,涉及生活隐私的监督将会产生不少问题:“干部工作之外的私事自然也多,如果派一个人专门监督很不现实,领导干部回家睡觉,监督之人是否要在楼下等一宿?干部坐车,监督之人是否要打车跟着?

  有人认为,领导干部没有隐私权可言。作为官员,就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全方位、无限制的监督。实际上,官员与普通人无异,上下班后的角色也有转换,普通人享有的家庭生活领导干部同样有。因此,无缝“盯官”所涉及的隐私问题不可轻视,更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切方法皆可行。

  再说,这100人的干部监督员队伍,所产生的成本又由谁来承担呢?

  即使抛开隐私问题和成本问题不谈,能否有效实现这一制度的最终目标,正是检验反腐“奇招”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从以往经验来看,“手表反腐”“枕边风反腐”,都治标不治本,官员们只需稍微钻空子、拉关系,就能巧妙躲避这些反腐“奇招”,无法从根源上起到震慑官员的效果。而监督官员的业余生活,制度本身也存在种种问题——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可能是“熟面孔”、不少官员在聚光灯下习惯性伪装、监督者无人监督等。

  近几年,“情妇反腐”“手表反腐”“枕边风反腐”等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反腐“奇招”,网友@无鼻象王子道出普通人的心声——“让谁监督都不如让老百姓监督”。叠床架屋,不一定效果就好,与其费尽心思弄“奇招”,不如继续进一步畅通言路,将监督的权利有效让渡于普通民众,这才是真正的“无缝”。

  反腐“奇招”能否带来反腐“奇效”,仍待时间检验。从根本而言,这些“奇招”“狠招”只可能是偏方,只能作为辅助功能,可千万别将其当“神药”。真正要将反腐进行到底,还需“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把钥匙放在人民群众手里”。只有在制度和法律的双重限制之下,权力的触角才不容易伸进贪腐的染缸;只有监督的权利为民众所享有,反腐的长效、持久才可期。

【责任编辑:林少斌】【值班编辑:林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