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专家:制度不是机器人 反腐更非流水线

08.10.2014  12:22

  近日,笔者就“吃空饷”、“小偷反腐”、“官员失联”等热点话题受访时,总要回答不同媒体的一个相同问题:“怎样创新制度才能防止老毛病再犯?”而且,放眼网上线下,对失联官员“黑匣子”难觅等评论的默认思维是:制度有漏洞,补漏最关键。其实,我们对反腐的态度惯常如此,总认为腐败是制度缺憾所致,因此要靠制度反腐。久而久之,人们有愈益浓厚的制度主义倾向和制度创新情结,甚至产生“制度自疑”而非制度自信:一遇贪腐就怀疑自家制度不行,出现解决问题靠学制度、写制度的路径依赖。

  殊不知,制度很无辜,也很无奈。因为,制度虽然重于技术,但“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不是机器人,反腐更非流水线。当反思的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各地以制度创新推动的政绩锦标赛如火如荼,几乎要出现“制度过剩、制度超载”,可为什么在骨感的贪腐现实面前,总要让制度来背黑锅?这就好比警察刚赶到戒备森严的国宝失窃现场,不做调查取证,不问青红皂白,直接把《安保手册》列为嫌犯了事,有无保安脱岗、监守自盗等操作问题被抛到爪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