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重认同构建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
据中评网报道,福建社科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凌斌,从台湾青年的“国族认同”方面探讨未来两岸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鉴于台湾青年认同的现状,刘凌斌提供了两点思路:第一,注意台湾青年多重身份认同的基础和可能。第二,通过双重认同来建构台湾青年对中国认同的可能,即“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概念。
在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的“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刘凌斌表示,结合台湾的民调以及个人感受看,青年人身上出现明显的“去中国化”和“台湾化”的特征,也就是说,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倾向于两岸至少在“体制上并不是属于一个国家”,也就是所谓的“一边一国”。
从主流民意看,台湾青年的国家认同是“想独不敢独”,因此赞同维持现状,与台湾整体民众立场类似。但在终极“统独”方面,青年更加倾向于选择“独立”。另一方面,青年认同也存在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有比较多元化的认同,比如认同台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刘凌斌认为,这种身份认同来源与两个方面,第一是岛内的政治因素,包括台湾民主化、“本土化”的政治操作;第二是“去中国化”的教育。他表示,这两个因素在短期内要想改变都不容易。比如,去中国化方面,马英九当局在推动修订中学历史课本遭到很大阻力,这说明台湾的史观和大陆的史观有差距,想整合双方都能接受的史观不容易。
刘凌斌对两岸交流对台湾岛内年轻人的认同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这方面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两岸交流深化确实让台湾青年对大陆“浅层次的好感度”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认同上恐怕甚至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另一派学者认为,交流增加的增加暴露了两岸之间的差距,使得青年人对两岸的认同的差异越来越大。
刘凌斌表示,从国际因素上看,台湾人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被认可,因此两岸交流相互增进了解其实对台湾青年有好处。但另外一方面,许多原因导致台湾青年仍然对大陆有优越感,比如台湾方面一直强调的民主自由、免签国家数量等。
鉴于台湾青年认同的现状,刘凌斌提供了两点思路:第一,注意建构台湾青年多重身份认同的基础。第二,在强化第一点的基础上,通过双重认同来建构台湾青年对中国认同的可能,即“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刘凌斌说,解决青年认同问题,本质上需要解决两岸的政治难题,让台湾民众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从短期来看,可以加强文化上、经济上、意识上以及青年方面的交流。